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部编本教材文学文化常识(可编辑修改版)

初中部编本教材文学文化常识(可编辑修改版)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标准的男子 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 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 19、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64)
高邻:古代人们对邻居的尊称。 避讳: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 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亚元:第二至第十名,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 叫探花。
谷城县阳光学校九年级专用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 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018 年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解重要的 作家和作品。”《2017—2018 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考查学生文学文 化知识的积累情况”“检查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素养”。《 2018 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 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中指出:“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20、常见借代词语
3
桑梓(九上,P163):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布衣(平民)(九上,P189)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2
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重阳节有登高、吃重阳糕、
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
10、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集序》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体式变化多端, 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工巧,在率意中显出天然之美。
一条流淌着千年的河流,流转时间,流转四季,流转变迁。唯有它依旧静静的流淌着,没有 改变着自己的方向,使命!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 故事1、《李闯王渡黄河 》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故事2、
直到今天,长江和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仍靠两条大江大河养育生生不息地繁衍着。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 管仲讨伐孤竹国。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九方皋,春秋时 相马家,人称伯乐。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赵高做了宰相高职。 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是唐代与欧 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 、《麻姑山仙坛记》等。 5、建筑(桥、园林)(八上)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 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已历时1400年。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 饮涧”,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 上,也经历了近700年,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6、黄发垂髫(八上,P166) 指老人与儿童。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垂髫tiáo: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7、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 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8、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 更(gēng)定: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 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9、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 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
谷城县阳光学校九年级专用
六是意义相关。上下两联内容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16、“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
“丝”喻“思”,含相思之意。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
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 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 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 朋友的留恋之情。
17、唐人草书(八下,P243) 历来认为草书是汉代张芝始创,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东晋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草
谷城县阳光学校九年级专用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 智、信。 20、“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 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1、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2、五金:金、银、铜、铁、锡。 23、五味:酸、甜、苦、辣、咸。 24、五行:金、木、水、火、土。 25、“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6、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7、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8、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1)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 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jiè)员。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 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 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 4 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 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1、岁寒三友:松、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6、《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7、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8、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一、了解文学常识考查的内容 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 2、重要作品的出处及作家。 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特点。 4、现行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 5、现行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体知识。 6、现行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 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4、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端午节有吃 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 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逐步形成了以 “京剧、越剧、 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戏曲角色分为 生旦净丑 四行。生:指男子;旦:指女子; 净:指性格 粗暴的男性;丑:指 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等。
15、对联(八下)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是上联居右,下联居 左。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基本特征: 一是字数相等。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名,两者字数相等。 二是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的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 三是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一致,如动宾对动宾结构。 四是节奏相合。节奏由停顿形成,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 五是平仄相协。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协,即上联末字必仄,下 联末字必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