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认为,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急性发病患者大多与饮食相关,常在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或者饮酒后发生,或者是劳累,剧烈运动后发作。
中医学认为,痛风当属于痹病范畴。
何以谓痹?《说文》曰:“痹,湿病也。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
结合门诊大量临床实践,提出痛风之病机特点如下。
1.湿邪为基础
痛风患者多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受累关节、肌肉常麻木重着肿胀,且舌质偏淡,苔白厚腻,正合湿性重着黏腻难去之特点,故湿邪为痛风发病之基础。
2.寒邪为关键
痛风发作时常关节疼痛难忍,且固定不移,与寒主收引、其性凝滞之特点相合,故寒邪为发病之关键。
3.风邪为诱因
临床上,痛风患者常因天气变化或受风而发,且关节疼痛常有游走的特点,时而这个关节疼痛,时而其他关节又疼痛,正合风邪善行而数变之特点,故风邪为发病之诱因。
根据对痛风病机之分析,余在临床提出治疗痛风当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特点如下:
1.祛湿三焦分治:方中麻黄、生姜发表祛上湿而宣痹,白术健脾祛中湿而除痹,知母利下水而消肿。
2.止痛温通为主:中医学认为,不通则通,通则不痛。
痹病之痛乃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那么何以为通呢?气血之通赖之以温,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痹病止痛当以温通为主,方中桂枝温经通络,附子温阳除痹,即是此意。
3.祛因防风有功:根据病机分析可知,风邪为痛风发病之诱因,风邪善行于周身,呈骨节游走性疼痛。
方中防风祛风胜湿,《神农本草经》认为,防风主“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4.缓急芍甘必用:中医学认为,诸病之规律: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痛风多呈慢性,且反复发作,故必有血闭而不行,即血痹也。
《神农本草经》认为,芍药可除血痹。
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秉木风而治肝,秉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
验案赏析
张某,男,49岁,2018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左踝关节肿痛10余天。
病史:患者痛风多年,之前进食海鲜、饮酒较多,每年体检尿酸均超标明显。
曾因右踝关节肿痛四处求医,但未果,后自行缓解,现转为左踝关节肿痛,已戒海鲜及饮酒。
经单位同事介绍前来就诊,刻下症:疲倦乏力,痛苦面容,左踝关节肿痛微热,按之没指痛甚,口干夜甚,无口苦,大便2~3日1次,质软,小便短赤,怕冷怕风,腰酸痛,因疼痛而纳眠差。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2017年3月6日外院门诊查尿酸示680μmol/l。
辨证:太阳、太阴、少阴合病夹热。
治则:祛风除湿,温通止痛,兼以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四妙散加味。
麻黄10g,桂枝20g,知母30g,白芍15g,防风15g,生石膏40g,怀牛膝30g,生姜5片,独活15g,制附子15g,炒苍术20g,桑寄生30g,细辛10g,薏苡仁30g,羌活15g,黄柏15g,炙甘草10g。
3剂,水煎两遍,每遍都是大火煮开改小火煮1小时以上去上沫,将两遍所煮药水倒一起混匀,1日之内当茶饮。
二诊:服上方3剂,患者左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亦明显好转,腰酸痛缓解,怕风怕冷已解除,口干明显改善,小便淡黄无热感,患者感激不尽。
遂调整处方,知母减为15g,石膏减为20g,余药不变,嘱继服7剂。
三诊:患者精神可,无乏力,自诉诸症皆除,甚为感谢。
为防止患者复发,遂调整处方如下。
麻黄5g,桂枝10g,知母15g,白芍10g,防风10g,生石膏15g,怀牛膝30g,生姜3片,独活10g,制附子10g,炒苍术15g,桑寄生15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10g。
14剂,水煎当茶饮。
四诊:患者诉无不适,复查尿酸示368μmol/l。
按:患者疲倦乏力,左踝关节肿痛,按之没指痛甚,怕冷怕风,辨证属风寒湿痹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患者口干夜甚,小便短赤,辨证属阳明病之石膏药证;患者左踝关节肿痛微热,辨证属四妙散方证。
患者腰酸痛,加怀牛膝;患者痹病痛甚,加细辛。
方证、药证相合,故取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