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 ──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 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于 1940 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 ──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 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 年,他的《诗四十 首》被巴金列入《文学丛刊》第 8 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 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 100 首》《海城路上的求索── 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
关于“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 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 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 为“中国新诗派”。 袁可嘉在《九叶集·序》里这样说:“这九位作者忠诚于自己对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诚于各自心 目中的诗艺,通过坚实的努力,为新诗艺术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在艺术上,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 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情感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 通过烘托、对比来取得总的效果,借以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他们在古典诗词和新诗优
中煤》等诗篇。 1921 年 6 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
代诗风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
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 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 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 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 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 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 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 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 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 年 10 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 1986 年退 休。其间,1974 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 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
秀传统的熏陶下,吸收了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如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的某些表现手段,丰富 了新诗的表现力”,“他们认为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这个现实生活既包括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 材,也包括生活在具体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大小波澜,范围是极为广阔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诗 人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更要写出时代的精神和本质来,同时又要力求个人情感和人民情感的 沟通……他们的基调是正视现实生活,表现真情实感,强调艺术的独创精神与风格的新颖鲜明。”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通过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来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三、相关链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
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 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 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 1935 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 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 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 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 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 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 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 集《探险队》于 1945 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 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 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 年 获硕士学位。1953 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 开始了大量地翻译诗歌,至 1958 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 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 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 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
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 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 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的诗篇。代表性作品有《风景》(辛笛)、《逻辑病者的春天》 (陈敬容)、《滇缅公路》(杜运燮)、《复活的土地》(杭约赫)、《金黄的稻束》(郑敏)、《时间与旗》(唐 祈)、《骚动的城》(唐湜)、《沉钟》(袁可嘉)、《赞美》(穆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