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解读
行使下列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 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
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
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 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和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 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 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
(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教育法》第6条规定:“国家
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 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
• 《教育法》第7条规定了继承优秀
文化成果的原则:“教育应当继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 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 成果。”
制定本法”。其含义如下:
• (一)发展教育事业
• (二)提高全民族素质
• (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法律地位
• 《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是位
于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之下的国家基本法律之一,与
《刑法》、《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
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解读
• 《教育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教育事业各方面进行
了总体规范,具有全面性、导向性、原则性等。全文共十
章八十四条。下面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 一、适用范围
• 《教育法》总则第2条指出了本法的适用范围:“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二、教育性质与方针
• 《教育法》总则第3条规定了我国教育性质:“国
(三)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
•这些部门主要指县级以上各级
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委托 或授权的部门、教育咨询机构、 教育督导机构等。
(四)各级人大或其常委会的职责
• 《教育法》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
并接受其监督。
五、教育基本制度
(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 《教育法》第19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
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 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 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 或者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 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 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 余教育和终身教育。”
•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 我国现行学制分学前教育、初中教育、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等级。我国 已经初步建立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两种教育。
(二)义务教育制度
• 《教育法》第18条规定:“国家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 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 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 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 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 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 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确立了我 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 《教育法》总则第5条又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
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 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四)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 《教育法》第20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
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 我国现行的国家教育考试主要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
校的招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等、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 考试;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进行的国家学历文凭考
(六)扫除文盲教育制度
• 《教育法》第23条规定:“各级人民
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
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
文盲的教育工作。”
(七)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 《教育法》第24条中规定:“国家实行教
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 估制度。” • 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 层次:中央教育督导机构指国家教育督导 团,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全 国的教育督导工作;地方教育督导机构指 地方县级以上教育督导机构,其组织形式 和职责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解读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
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 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
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 最高的法律权威。本章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三)教育公益性原则
• 《教育法》第8条第一款规定:“教育
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 第25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
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
教育机构。”
(四)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 《教育法》第8条第二款规定了教
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国家实行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 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 制度的活动。”
(六)帮助特殊地区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
• 《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根据
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 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 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七)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原则
• 《教育法》第11条第一款规定:“国
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 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 身教育体系。”
育法》的立法过程、法律地位;对其立法宗旨、
立法原则、适用范围、教育体制等主要的法律条
文进行解读;同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
解读中明确法律责任,了解法律效力。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
法》),已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 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 新时期。
• 《教育法》第26条明确规定:“设立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 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 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 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 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以上四项基 本条件,缺一不可。
(二)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
• 《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 (三)成熟阶段(1994年初一1995年初)
二、立法依据
•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需要
•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 (三)我国教育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三、立法宗旨
• 《教育法》总则第一条明确了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
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根据
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同时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批
判继承历史遗产和吸收国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丰 富发展起来的。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教 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指经国家主管机关
批准设立或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教育教 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它是有计划、有组织、 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既包括学制系统内的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 主的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性教育 的机构。
(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构成要件
一、制定颁行的基本过程
• 1985年开始起草《教育法》,经过十年调查、
研究、反复修改,直到1995年才将《教育法(草 案)》提交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整个过程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雏型阶段和成熟阶 段。
• (一)准备阶段(1985年一1992年) • (二)雏型阶段(1993年初一1994年初)
(五)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 《教育法》第9条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 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 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 会。”具体而言有以下三层意思: • 1、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 • 2、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 教育效果平等。 • 3、义务教育阶段后,即初中教育后,公民的入 学机会、竞争机会、成功机会均等。
• • • • • • • • •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和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
• 《教育法》第29条具体规定:“学校及其
他教育机构应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 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 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 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 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 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 目;依法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