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修改)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修改)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分析报告(杨婧刘璐胡馨月娄姚荣)第一节、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行业现状(一)行业概况1、国际石化产业运行情况近年来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与布伦特原油价格倒挂日渐频繁;二是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价差缩小;三是石油的金融属性更加明显,投机商继续青睐石油期货市场;四是石油需求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五是欧佩克减产履约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剩余产能大幅增加;六是石油库存居高不下。

通过对市场、贸易、油价、运输和劳动成本等方面的分析,鉴于欧美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市场的成熟度,欧美等地区对基础化学品和大宗石化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这就迫使西方发达国家紧缩本国石化生产,全球化工行业发展的重心逐步向原料产地(中东)和产品市场(亚洲)转移。

中东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将是全球炼油和石化产能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化市场。

同时,世界石化工业发展趋向大型化、基地化和炼化一体化,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2009 年,排在前10位国家的炼油能力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比例有所提高,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韩国4国,占世界10 大炼油国总能力的比例已上升到39.9%(见表1),炼油能力占全球的比例也上升到23.1%。

表1 各国炼油能力表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状况(1)炼油工业逆势上扬。

2009 年,中国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 500万t,全国炼油能力增至4.83 亿t/a,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

截至2009 年年底,全国千万吨级炼油厂已达到17家,全年全国原油加工量约为3.75 亿t,比上年增长7.9%。

(2)产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46 万家,实现总产值6.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13%,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实现销售产值6.35万亿元,增长0.15%。

20 多种大宗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消费量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009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数据见下表2:表2 石油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数据表(3)市场需求持续回升。

2009年,国内主要石化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回升,全年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88亿t,同比增长6.2%;乙烯表观消费量达1 165.6 万t,同比增长10.1%;硫酸表观消费量增长21.4%,烧碱增长13.4%,纯碱增长8.9%,甲醇增长35.9%,合成树脂增长19.2%,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16.6%,化肥增长14.3%,轮胎增长44.8%等。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9 年,专用化学品行业以9633.2亿元的产值和16.8%的增速,跃居化工各子行业快速发展之首;合成材料行业产值位居第三。

这两个行业在化工行业生产中的比重快速增加,标志着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正朝着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方向迈进。

(5)新型煤化工获得新发展。

2009年,我国在新型煤化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发出一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

如:世界第一套20 万t/a煤制乙二醇工业装置投产试车;世界第一套60 万t/a煤制烯烃(DMTO)已进人工程中交。

(6)行业投资增速趋缓。

2009 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与上年相比回落14.2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30.1%)17.2 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呈减缓趋势。

(7)进出口贸易形势逐季好转。

2009 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3 270.7亿美元,同比下降23.2%,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8%。

全行业实现贸易逆差1 290.6亿美元,同比缩小21.1%,这是行业贸易逆差首次出现缩小。

详情见下图1:图1 全国化学化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进口金额比较(二)产业链及构成1、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采”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采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

“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

“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

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

“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

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

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

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

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

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2、石油石化产业链石油领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气的寻找、采收和生产,被称为勘探和生产领域。

还包括寻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气田,和钻井等工作,以及后续开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气等油井的运营工作。

下游领域包括石油炼厂、化工厂、石化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环节,以及天然气销售企业等。

下游行业涉及数千种油品和化工产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沥青、润滑剂、合成橡胶、塑料、化肥、防冻剂、杀虫剂、医药品、天然气和丙烷等。

(三)石油化工行业供给需求现状1、供给方面(1)国内产量:呈双位数增长中国塑料产量1975年仅为33万吨,2008年中国塑料的产量是3714万吨,比上年增长10%,比三十年前增长了100倍;所有的塑料品种里面,五大通用树脂占主导地位,PVC、PE、PP、PS和ABS的总产量约占塑料总产量的94%。

2008年我国PVC、PP、PE的产量占塑料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是24%、19%、18%。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塑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合成树脂主要用于塑料制品,是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材料。

因而合成树脂的强劲需求促使我国合成树脂行业保持着高速增长,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增速放缓之外,产量维持双位数增长。

2009年,由于国家实行的刺激内需、拉动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显示成效,合成树脂生产再度高速增长。

表3 2000-2009年我国合成树脂年产量统计表图2 2000-2009年我国合成树脂年产量统计图(2)进口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我国是合成树脂进口大国,2000年以来,合成树脂的进口量总体呈现稳中上涨趋势,2006年以来月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50万吨以上。

在08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小幅下挫后,09年恢复上涨态势。

但09年商品价格较08年明显下降,出现了进口量增长但进口金额出现萎缩的现象。

09年1-11月累计进口量虽同比增长了22.86%,但累计进口金额较去年同期水平减少4.85%。

表4 2000-2008年我国合成树脂年进口量统计表图3 2006-2009年我国合成树脂进口量统计(数据来源:中国塑料信息库)2、需求方面(1)消费需求与塑料制品行业同步增长我国合成树脂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也是与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十一五”期间,塑料产业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塑料制品总产量的年增长率为10%。

2009年以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逐渐好转,塑料制品业也出现企稳向好局面。

上半年,我国塑料制品业产量产值均保持稳定增长,1-6月,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为2015.58万吨,同比增长4.9%;塑料制品业工业总产值4861.57亿元,同比增长8.12%。

出口形势虽仍面临严峻考验,但环比逐步好转,加之对世界经济复苏反弹迹象的预期,也预示着前景向好。

表5 2000-2009年塑料制品行业消费量图4 2006-2009年我国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图从总体上看,合成树脂各个子产品的需求均有着较高的增长的趋势,塑料树脂及共聚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增长较为稳定,聚丙烯树脂的需求有加快的趋势。

(2)出口相对于进口,我国合成树脂出口数量并不多。

但随着我国合成树脂新装置的持续投产,产能不断增长,多个子产品逐渐扭转了依赖进口的状况,进口依存度逐渐下降,企业转而谋求国际市场,促使合成树脂出口量总体上涨。

但在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逐步蔓延,世界经济经受重创,我国商品出口形势不好,出口下降明显。

合成树脂的出口量少于上年同期水平。

进入2009年,出口量有所回升,但受商品价格低于08年的影响,出口金额出现萎缩。

表6 2000-2009年我国合成树脂年出口量统计表图5 20 2006-2009年我国合成树脂出口量统计(数据来源:中国塑料信息库)(四)我国石化行业国际竞争力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加工成本高。

依据目前情况预测,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将会愈来愈大,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 ×10 t计,也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

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分析:2010年、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将只能分别达到t.75×10 t、1.85×l0 t;在排除我国石油出口的前提下,这两个时期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37×10t和1.97×10 t,也就是说,2015年我国原油供给将有50%以上依赖进口。

同时,国内大部分主力油田已到中后期开采阶段,高采出成本现象日趋严重;与世界大的石化公司相比,石化产品加工成本明显偏高。

2、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差。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炼油总规模虽然大于原油产量,但是炼厂普遍规模小,配套装置能力低,并且装置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也较低,总体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与国际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还主要靠引进。

3、经营机制不活,生产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的体制性弊端和历史性包袱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经过持续的重组改制和配套改革,虽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重大的步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庞大的职工队伍,严重的冗员和社会负担,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

盈利能力是许多因素诸如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最能说明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从近些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字计算出几个大公司的资产利润率来看,中石化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只有国外大公司的1/8~1/10,相差甚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