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

第一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第一节序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个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的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有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的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①《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提纲》共11条,每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同时,又正面阐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其中,实践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横线,围绕实践观,《提纲》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

第二节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例如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说:“思维和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对存在、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却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有着重大的分歧。

正如恩格斯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包括人在内的客观存在,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理解具有两个缺陷:第一、由于他没有从主体出发理解自然界,因而,他没有把自然看作是与主体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自然,没有看到自然界是打上了人的意志烙印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没有认识到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正在于它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更没有看到现实世界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第二、费尔巴哈没有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现实世界,因而,就没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改造的对象,而只是看作直观的、认识的对象,从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为,人和客观世界有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二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人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之上的,因此,如果没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会有认识。

客观世界首先是作为改造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为类认识的能动性也正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

但是唯物主义不这么看。

他们在观察事物、现实和感性时,把实践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排除出去,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单纯直观和认识的对象,而人则成了消极反映和进行直观的镜子。

(二)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唯心主义同样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不了解什么是现实的自然界,一句话,不了解实践。

因此,他们当然就不能从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个角度来看待认识的反作用,从而把认识的反作用提高到了不恰当的位置,认为意识可以离开实践和感性而独立发展。

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能动和真实的存在,它是宇宙的基础,存在的源泉,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都是它的能动创造的结果。

所以马克思说:“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三)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的理解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就是说费尔巴哈原先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他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活动或认识活动。

费尔巴哈说:“暂只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

”因此,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就过是一种为多数人所承认的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费尔巴哈虽然不能正确地了解实践,但他也提出过实践的观点,有时甚至给实践以很高的评价,并企图把实践包括到认识论中去,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他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所以应当承认费尔巴哈猜测到了某些类似的实践的观点。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就在于他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缺陷,就在于它不能从容不迫实践出发理解物质世界,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认识和思维;马克思和恩格斯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则是从实践出发理解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就认识论来说,新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基础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与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真理性”是指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及其规律,因而可以通过实践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此岸性”则是借用了康德哲学的一个术语,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觉和表现,即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它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对于人的无限认识能力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此岸”世界。

二、新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基本思想和旧唯物主义在这方面的失误(一)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了解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因而,必定走向英雄创造历史的中华民族史观;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科学地解决了主观和客观、人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是指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如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和继承这个学说的费尔巴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这种貌似正确的说法,必然导致如下两方面的错误:环境决定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

旧唯物主义既然承认环境、教育决定一切,那么,教育者是谁呢?决定社会环境的那个理发主体又是谁呢?当然只能是极少数英雄人物。

例如,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就是如此。

他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所决定的环境是造成人们愚昧无知和一切罪恶的根源,只有用理性和正义造成的社会主义环境,才会产生出身心健康的人。

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人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就是说,环境改变的过程,也正是人的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

(二)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宗教,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消除宗教的正确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消灭阶级和剥削。

对此,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从世俗的、即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的做法。

2、费尔巴哈的不足在于他没有进一步探讨宗教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这里所说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和矛盾,因为宗教说到底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产物,是人类对大自然力量崇拜和敬畏的结果,这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二是人与人的分裂和矛盾,因为宗教还阶级压迫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人民而创制出来的思想工具,这是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

3、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要克服和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次是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不复存在。

无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解决人与人的矛盾,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因此,马克思才认为必须“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三)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是由于他不懂得实践(四)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叫做人本主义哲学或人本学,他说:“真理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既不是生理学,也不是心理学;真理只是人本学。

”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实践来观察人、认识人,因此,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他不可避免地具有两个错误: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从实践入手,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因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论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人的本质不是其自然存在中生而就胡的东西,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属性;(2)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着的。

(五)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实践。

首先,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