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公民的非理性表达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卢家银认为,新媒体的非理性 表达行为主要是通过虚拟化的观念或符号影响他人,如在微 博、BBS、即时通讯工具和手机短信等上发表批判的、讽刺 的、恶搞类的言论。①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 便捷性,为公民的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侵 权等行为提供了温床,而相对的网络法律方面的缺失,更使 得一部分缺乏自律的公民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引发一 些群体性的事件。而各种随之产生的谣言、侵权和群体性事 件等非理性表达,无疑对新媒Hale Waihona Puke 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 生负面影响。
①http:///school/special/xinmeitifumianyingxiang/xinmeitifumiany/detail_2011_02/21/4774214_1.shtml.
②http:///document/104057-1.html.
李一璠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 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普通公众提供了发表意见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
暴力”、“网络侵权”、“信息虚假”等非理性表达,也深深的困扰着我们。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公民的非理性表达就显得
十分迫切。在此着重探析公民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原因及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为科学合理地引导
带有侮辱、抨击、攻击色彩的话语、文字,对当事人甚至其家 人进行谩骂、诽谤。
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微博无疑成为了“舆论监督运 动”强有力的工具,公民通过这一新媒体形式进行意见的自 由表达。但是,事件发展到后期,这种“自由”转化成了任意 的围观起哄以及低级谩骂,有不少网友对当事人进行不加约 束的人身攻击,甚至对红十字会以及无关人员进行攻击和谩 骂,他们把微博评论当成了恣意妄为之事,为数众多的网友 陷入了盲从的网络舆论漩涡中,这样缺乏理性的批判,反而 陷入了情绪性的狂欢或偏激的憎恨,从而掩盖了对事件本身 的深入思考。
-- 51 --
权等正当权益。而新媒体的广泛性和易传播性,更加剧了网 络侵权造成的不良影响。
“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网友仅仅凭一张帖子就对小慧 的后妈进行恶毒的网上通缉,这场闹剧最后竟被证实是虚假 新闻。然而,利用“人肉搜索”等手段,用一种狂热的、近乎偏 执的方式,对他人隐私大加公布,使当事人承受的精神伤害 从虚拟网络中蔓延到现实生活中,严重干扰了当事人正常的 生活、工作秩序,甚至使当事人对社会产生畏惧心理。
(四)网络谣言 新媒体虚拟性和匿名信的特点,使得公民易于接近和便 于使用,而这又会滋生一些未加证实的虚假信息,甚至谣言。 2010 年 12 月 6 日晚 7 点半,新浪微博上出现了关于“金 庸去世”的消息。《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邓丽虹下班后看到这 条微博,马上登陆“中国新闻周刊”在新浪微博的官方账号, 未经查证就以周刊的名义发布了类似内容的微博。由于没 有注明是转发,很多网友误以为是该周刊核实并且首发的, 顿时“举网震惊”,此条微博被大量转发。但随后不久,此条 消息即被证实为假新闻。此事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 效果,正因微博发布的“无门槛化”和把关缺失,对包括谣言 在内的非理性表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民意审判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公民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我 对事件的解读来发表观点,而不是基于事实,以网络为代表 的新媒体所形成的民意法庭无形中挑战着国家的司法独立 与公正,它常常打着“社会公义”的名号,实行“民意审判”和 道德制裁,进而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借助于新媒体的力量,药家鑫案成为人尽皆知的话题。 很多人“围观”药案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药不 死”。各大网站针对药家鑫量刑都做了民意调查,我们可以 得到这样的数据:从 2011 年 4 月 14 日 17 时 10 分至 4 月 16 日 10 时 30 分,共有 600 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主张判处药家鑫 死刑的有 571 人,占投票人数的 95%,主张不判处死刑的有 17 人,占投票人数的 3%,主张不好说的有 12 人,占投票人数 的 2%。公民大肆在网上宣泄“药不死,法律死”、“满门抄斩” 等非理性言论,本身就是对司法独立的干预。法律所要负责 的对象,既不是权力,也不是民意,而是法律本身。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公民的非理性表达是新媒体时 代的产物,但其又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通过 有效的措施而加以改进的。我们应研究公民非理性表达的 特征及规律,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其降到最低,使公 民进行理性诉求。
一、新媒体时代公民非理性表达的表现
(一)网络语言暴力:谩骂、侮辱、恶搞等 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媒体的网络上, 采取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 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 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 甚至是身体伤害。[1]基于新媒体的低门槛、匿名性和开放性, 公民在面对一个热点话题时,往往容易根据带有主观性的猜 测、臆断,不加思考地发表带有明显偏见性的观点,甚至使用
(二)网络行为暴力:人肉搜索 在事件进入公众视线并引起争议之后,网民由最初的言 语表达发展到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参与,最显著的方式就是 “人肉搜索”。虽然,人肉搜索有着公民表达意见、进行监督 的特殊意义。但是,现今人肉搜索的发动者和参与者通常都 是网络上的愤青,他们看到令人愤怒的事情就会凭借自己的 主观臆断盲目猜测事实真相,甚至失去理智,进而通过集合 广大网民的力量,来搜索当事人及其家人的资料,并将其发 布、传播到网络上,从而给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伤害。 搜索“药家鑫家庭背景”,会看到:其母亲系西安北方华 山机械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西安北方华山机电公司系中国兵 器北方公司下设一军工厂),父亲药青伟系总后西安军事代 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军人身份,正团级军衔,副师级待遇,所 以药家鑫系“军二代”。②网友对此更加愤怒了,甚至连同其 父母一起叫骂,称“军二代”应立即被处死。 (三)网络侵权 新媒体的匿名性无疑给公民意见表达时披上一层保护 衣,因此,一些具有错误价值取向的公民,故意忽视社会的道 德约束及应遵守的规范,侵犯他人的表达权、名誉权和隐私
第 26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6 No.1 Jan.2013
浅析新媒体时代公民的非理性表达
公民的非理性表达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公民;非理性表达;网络暴力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一璠 (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
近年来,新媒体因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和门槛低、限制少 及交互性强等固有的特点,成为公民自由发表意见、进行利 益诉求的重要平台。然而,它在促进公民表达民意、参与公 众事务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非理性表达”的形态,给新媒 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