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1、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追溯到2500年之前的先秦时代,因为它与中国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有着亲缘关系。
早在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这些艺术形式就已成为人们娱悦身心和表达感情的活动,但还没有戏曲。
戏曲的产生与优伶这一职业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优伶最初出现于民间,他们以歌舞的形式满足人们的娱乐,以后渐渐地发展为表演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或者扮演一些人物。
优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我国戏曲中最早的演中。
中国戏曲孕育于汉代百戏的摇篮之中。
所谓百戏,是汉代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武术、戏曲等杂耍娱乐节目的总称。
当时,在同一广场演出中,既有以歌舞为主的《总会仙倡》,又有以角抵表演为主的《东海黄公》。
它们之间的交流孕育了后世戏曲中“唱、念、做、打”综合艺术。
汉代百戏对于中国戏曲艺
术的形成,起到了摇篮的作用。
戏曲文学是戏曲艺术的基础,文学艺术在唐代曾达到辉煌的顶峰。
诗歌的繁盛,长短句曲词的兴起,变文与传奇小说的出现,绘画、雕塑、音乐、歌舞各种艺术的空前发展,都为戏曲艺术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文学的角度看,变文和传奇中的许多作品成为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戏曲在唐代已具雏形,其主要标志是歌舞戏和参军戏。
宋代南戏,剧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形成,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之”。
由此可见,古代戏曲孕育于古代文化中。
2、谈谈你对古代戏曲中“程式化”与“脸谱化”的理解。
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戏曲舞台上的一整套表演,是由许多基本动作和套式排列组合而成的。
或者说,一整套戏曲表演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动作和套式。
这些基本动作和套式既是组成一套戏曲表演的基本单位,又是对生活自然形态的提炼、概括、夸张和美化,使之具有了格律化的特点。
人们习惯将这些基本动作和套式称为戏曲的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程式相当丰富。
人物的上下场,念白演唱,衣食住行,舞蹈武打及其它各种表演等等,都由程式组成。
在戏曲舞台上,离开程式的表演是不
存在的。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不仅是表演具有程式性,其它艺术因素同样具有程式性,如戏曲文学的曲词、宾白和分场制等,戏曲音乐的声腔、套数、曲牌、板式、伴奏、锣鼓经等。
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各类幕布,虚拟布景,一桌二椅,脸谱服饰,化妆造型,刀枪把子,道具等。
戏曲行当生旦净丑的划分等都是有严格的程式要求的。
这些戏曲艺术因素的程式性最终统一于戏曲表演上。
戏曲表演程式具有明显的假定性,并带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假定性表现生活的真实,并不意味着违背艺术的真实性。
而规范性一方面形成了戏曲艺术程式化表演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给演员排戏、演戏带来
了一定的方面。
作为一名观众也应在不断看戏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和了解程式——这个戏曲表演中的特殊
“语言”。
中国戏曲的人物造型既不同于现实人物的原型,也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戏剧人物造型。
它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人物的面部化妆上。
谈到戏曲演员的面部化妆,自然离不开脸谱这个话题。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
在戏曲艺术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戏曲脸谱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功能:
首先是变形。
这当中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离形,二是取形。
离形是戏曲的脸谱敢于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去加以夸张、变异;取形是指戏曲脸谱中的离形不能漫无边际,离形的同时又要时刻想到这是一张“人脸”,要严格遵循京剧的美学原则,并使一切的“离”最终回归到这一张“人脸”的刻画中来。
这就是说,脸谱要按照京剧的规律去喜怒哀乐,无论那一种脸谱形态,都得符合“京剧的
美”。
其次是传神。
取形可以是多方面的。
然而人的面部只能是那么大一块儿地方,只是一出戏画一次脸谱。
这一次画的,就只能是这出戏的基本情绪或者说这一类戏的基本情绪。
再次是寓意。
传神离不开寓意。
演员扮一个人物,总会有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于是这一理解与评价也就在脸谱中自然流露出来。
如包拯的性格与品质都包含在黑白分明的脸庞和月牙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