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2.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它有什么作用?
3.丹尼森对增长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答案:
1.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一国拥有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存在性状,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持久性。

如果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起步,它将长期居于在这两方面具有较佳禀赋的国家之下。

尽管不同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生产要素的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普遍面临资本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停滞又导致了物质资本积累不足,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许多非洲国家就是因为沉重的外债才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人力资本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虽然近20年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有所增长,净入学率也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许多发展中国家爱要素使用效率及生产率的低下。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

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

造成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方面的。

尽管一些国家发挥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技术赶超。

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技术追随和赶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反而不断拉大。

这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要素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结构性弱点。

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一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都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弱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

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

初级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低,贸易条件经常受进口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各自面临着各自的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世界经济之间联
系进一步强化。

全球化进程将各国都卷入了同一个系统中,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国际间思想和技术的扩散不断加快。

这种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迅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问题,对于其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

与此同时,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经济增长也有负向作用,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稳定。

(5)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济逐渐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

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由健全的制度保证的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6)其他外部因素。

除去上述种种因素,如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很大关系。

2.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它有什么作用?
增长核算假定有一个把经济中的产出与劳动和资本投入相联系的总量生产函数。

利用这个生产函数,可以度量增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而不能被投入增长解释的残差能够度量要素投入生产率的增长。

这个残差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残差。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知识增进、知识应用时滞的变化、资本存量调整、资本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等。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能够表示衡量生产效率变化或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

若用产量和某一个特定投入量(如劳动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

3.丹尼森对增长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丹尼森对美国1929—1948年的经济增长做出研究,劳动则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几乎占了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其次才是知识增进,第三是资本投入,第四是规模经济,第五是资源配置的改善。

丹尼森特别强调知识增进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增进是长期内真实的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因素。

(2)丹尼森对美、日、西北欧和加拿大等11个国家进行估计后,认为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这两大类增长因素在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中,所具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

在西欧,总增长率的较大部分由要素生产率提供,而美国总增长率的较大部分是由要素投入量提供的。

丹尼森认为,这是由于西欧开始恢复经济时,生产率比较低,增长的幅度较大,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3)丹尼森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量所做的贡献的结论。

他把日本各项增长因素的贡献分成两组:一组是“过渡性”因素,即因为日本是经济发展的后来者或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低效率得以改进而产生的;另一组叫“持续性”因素,是能长久存在,变动不会很大的部分。

过渡性因素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资源配置的改善就属于过渡性因素。

4.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在中国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

并且,高物耗造成能源、原材料紧缺,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呈强劲上升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成本过快上升的压力。

(2)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

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3)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4)在粗放型增长中,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

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