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A注册品类管理师(助理级)》模拟考试题
一、判断题
1. 品类策略是指为实现品类战术以达到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
2. 大部分的零售商会选择进行门店群组----层级计划的模式来进行商品管理。
()
3. 如果是常规性品类,如果零售商发现其主要竞争对手在葵花籽油小分类中的单品数量是
十个,那么这家零售商就可以考虑在葵花籽油小分类中也设计选择十个以上的单品数量。
()
4. 顾客导向的品类角色定位是从顾客角度分析品类的角色和功能,顾客购买取向的变化必然带来零售门店品类角色的重新定位。
()
5. 幼童商品用于维持竞争地位所需的资金经常超过它们的现金收入。
因此,幼童常常成为资金的陷阱。
一般采用的战略是清算战略或放弃战略。
()
6. 各企业在具体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全面的品类评分表正常情况下对每一个零售商都适
用。
()
7. 实施高效率的品类推广策略,是为了降低门店采购成本。
()
8. 要想提高市场渗透率,一般来说需要拿高购买比例的商品做文章。
()
9. 分布效应是指消费者在找不到其希望购买的商品时,会去选购同类型、同品牌其他属性的
商品。
()
10. 优选指标体系建立能反应所有消费者需求变化、反应品类评估指标等实用有效的指标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
11. 空间管理主要包含门店布局管理和货架空间管理。
()
12. 科学的货架空间管理应该将货架上商品的综合业绩同他们的陈列面和陈列位置关联起
来。
()
13. 购买决策树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先后顺序。
()
14. 货架空间管理主要管理的是货架空间上商品如何摆放的美观。
()
15.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品选择,零售商通常将门店内所有的货架和货架端头都摆放
不同的商品来刺激消费者购买。
()
二、单选题
1. 跨品类管理和品类管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A.制定品类策略
B.制定品类战术
C.分析品类之间的相关性
D.从部门角度出发
E.界定品类角色
2. 茶叶蛋在便利店一般把它归入哪类商品()
A.熟食商品 B.即食商品 C. 冷藏商品 D.快速消费品
3. 对于商店招牌的目的性品类而言,与竞争对手相比单品数应该()
A.少于竞争对手
B.多于竞争对手
C.与竞争对手持平
D.没有必要参照竞争对手
4.列品类角色中最适合用来做打击竞争对手的品类促销的是()。
A.主要商品品类
B.差异商品品类
C.必备商品品类
D.补充商品品类
5. ()品类是为了满足购物者一次性购足而增加的品类,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A. 常规性品类
B. 目标性品类
C. 便利性品类
D. 季节性/偶然性品类
6. 一般来说,可比门店是指开店时间大于多少的门店()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D.十二个月
7. 在波士顿矩阵中低市场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是指()。
A. 明星
B. 金牛
C.瘦狗
D. 幼童
8. 便利性商品在配送方面我们主要关注()
A. 库存周转率
B. 客户服务水平
C. 库存天数
D. 缺货率
9. 下列各项关于品类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品类策略能帮助零售商实现销售提升的目标,同时会让零售商实现差异化竞争
B. 品类策略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满足品类的目标,并达到评估目标的过程
C. 选择品类策略时要有针对性,并对品类策略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预测,以确保所选
品类策略是有效的
D. 品类策略的行动步骤有回顾品类评分表,回顾品类策略和制定品类策略3个步骤
10.用来做促销最容易给竞争对手带来沉重打击的商品是()
A. 高购买比例、高购买频率的商品
B. 低购买比例、高购买频率的商品
C. 高购买比例、低购买频率的商品
D. 低购买比例、低购买频率的商品
11. 顾客导向的品类角色定位通常利用()指标作为衡量维度。
A. 普及程度
B. 销售额
C. 毛利率
D. 购买量
12. 以下哪项不是目标性品类的特点()
A. 吸引客流
B. 优势品类
C. 代表门店形象
D. 购买量
13. 零售商在确定其目标性品类时主要考虑()因素。
A. 顾客需求
B. 供货资源
C. 商品独特品质
D. 以上都对
14. 常规性品类是零售店中(),并能带来一定利润的品类。
A. 吸引客流
B. 抵御竞争
C. 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
D. 以上都对
15. 在零售店中通常()占比最高。
A. 常规性品类
B. 目标性品类
C. 便利性品类
D. 季节性/偶然性品类
三、简答题
1.简述品类策略确定的流程。
2. 什么是补货管理?
3.常见的商品组合定价策略有几种?
4.影响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因素有哪些?
5.品类销售量的增加来自于哪些方面?
四、案例分析
新开店如何根据总商品数在公司历史数据中选商品
本文将以面积为500平方米的门店,以200节货架、5000个单品为例详细讲解选品手法。
确定新店的单品数就要从历史数据中选商品。
考虑到销售、毛利、门店商品结构、商品季节性、商品特色等因素,选品一般分为基础选品、结构配比、季节性选品、开店特价选品、当地特色选品、当地没有的商品等几个阶段。
1.基础选品阶段。
此阶段面对繁复的数字,只考虑两个因素,即销售和毛利,一般选择整体单品数的80%。
具体手法如下:首先根据单品销售额进行降序排列,并用数字进行标记;同样的手法再对单品的毛利额进行降序排列,用数字标记。
然后将两项排名的序号加起来再进行整体升序排列,再次用数字进行标记,从而自定义筛选出5000个单品的80%即4000个单品,保存至一张新表中备用。
2.结构性选品阶段。
看完基础选品过程很多读者可能会说这样不合理,因为只考虑销售额毛利额两个维度的话大部分好销的食品类商品选进来了,但非食品类商品了了无几,门店的
商品配置就没有结构可言。
为了合理的配置商品结构,我们在新店选品中即引入商品结构配比。
具体手法如下:从总的销售表格中分别挑选出食品类和非食品类商品做ABC分析。
接下来在做好ABC的食品类商品中删掉C类商品,以食品的A、B类商品为底版,与4000个单品进行匹配查找,只要是4000个单品中不包含的,全部无条件添加到4000个单品后面。
非食品类商品选择的是以A类商品及上半部分的B类商品为底版,后续手法相同。
多年的实践测算下来,结构性配比阶段大约能补充12%的单品数。
3.季节性选品阶段。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用的基础选品表格是全年的单品数据,如果从中筛选新门店开业应季的商品很复杂,需要很多的限制条件,故此时引入另外一份数据表,去年开店同期的同类型门店全月数据,并以此为底版,将已经配好结构的商品清单匹配查找,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出现的包括了季节性商品和已经淘汰的商品,绝大多数的系统中对淘汰商品都有标记,季节性商品就显而易见了。
一般结构性商品的比例在5%左右。
4.开店特价选品阶段。
新店开业肯定会做促销,一般我们对开业促销商品的要求有两个,一是民生必需品,一是季节性商品,对这两种统一的要求是价格一定要惊爆。
但是根据多年的零售经验,促销商品回价(在顾客的思维里统统定义为涨价)后,往往销售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选品时,要求开店特价商品不能在已经选出的商品中选择。
这类商品比例一般在1%,需要根据采购积累的经验,供应商的支持力度等进行选择。
5.当地特色商品选择阶段。
在总部的沟通会上,很多店长都强调自己的门店和其他门店不一样,因此很多零售企业不能做到真正的连锁。
事实上,即使是一个资深的店长,充其量也就能说出几十个当地特色商品。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将新疆的一家8000平米的大卖场与上海的一家同样面积的大卖场里的商品根据国际条码比对,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两个差异巨大的城市卖场应该有大批量的不同商品,事实上,比对下来不过几十个商品的差异。
所以,在门店开业之初,充分发挥采购和店长们的想象力挑选当地特色商品,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
6.当地没有的商品选择阶段。
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喜欢去一家都是当地商品的卖场购物还是喜欢去一家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的卖场购物呢?大部分人的选择肯定是后者,所以采购们一定要走出去,为门店配置一些此类商品,比例大致也在1%左右。
至此,简单的六个步骤就将繁琐的新店选品工作解决了,即考虑了商品结构,又兼顾了销售结构和毛利结构。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样把这些商品陈列到货架上。
分析要求:
1:请分析说明新店选品所考虑的因素有那些?
2:请用商品组合知识来解释:案例的商品筛选步骤,并用所学知识提出还可运用什么方法或因素来筛选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