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生命理念中国汶川、玉树地震,海地地震,日本因地震引起的海啸等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们直面了多少生与死。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2012》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同时也审视生命的存在价值。
也许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两千年前孔子的生命理念,学习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就因为俑像人形;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
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被尊重,因为他说“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而且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让人重视生命。
仁就是爱人。
对于统治者,孔子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说“苛政猛于虎”,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谅民情,体贴民心,同时反对好战,多杀伐,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践踏百姓生命,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希望统治者能够利用德治来达到自己目的。
对于普通人,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要孝敬父母,而长兄如父,所以要敬重兄长。
孔子的生命理念以人为本,思考人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天”三个方面。
一、人与己: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认为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
人虽有独立的意志,但孔子又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猜测,不独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尤其是“毋我”,强调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虚怀若谷,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尧曰》)知命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职责,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自己既能够相对自由地去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又能够不违背现实,逾越法律及道德规范。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阶段,正确认识自己不同阶段的能力与力量就可以达到不同的人生经历。
孔子的一生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但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相近,只是因为生长环境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所以时间一长,好坏强弱,大为不同了。
如此加强后天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对人的发展就非常必要了。
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有许多,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志。
在自我修养中,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得病了,起不了身。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国时还能坚守节操,小人一穷就胡作非为了。
”为什么君子在穷国时还能坚守节操,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所以一个人在思想深处确立了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他就会明辨是非,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事有原则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丈夫”。
明确了奋斗目标,个体就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好学。
好学是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的途径,修养没有尽头,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以自身的行为告诉人们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他又提出,不管你有怎么的品德也要不断学习。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减少盲目性,优秀的品德才会融为身体的一部分,否则也会是刚愎自用,跟瞎子无异。
第三,自省。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不断深化自我修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那么要自我反省什么呢?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总之,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多找自己的不足,不要一味地去责怪环境或者他人,如此怨恨就会远离我们。
第四,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重要是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去改正。
孔子认为有了过错不改正,那才真叫过错了。
一个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是光明磊落的,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过错,而人们也不会执着于他的错误,而会钦佩其改过的勇气。
同时孔子要求人能够正确对待被人的批评,“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论语·子罕》)对于他人正确的意见,应该认真听取,并加以改正。
第五,力行。
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
只有通过实践去锻炼,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外要经常练习、经常实践,只有力行了,才能够实现理想。
孔子还明确主张“听其言观其行”,认为衡量一个不能只听其言论,而要看其实际行动,并且看其是否达到言行一致。
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应该做到言而有信,行而必果。
二,人与人:尊重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而孔子的礼是维护人际关系的规范。
具体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君民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1、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民关系可谓一切人际关系当中最难处理的关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服侍君主。
但他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提倡愚忠。
孔子提倡德治,要求统治者能够善待百姓,减少赋税,爱惜民力;同时要求民众能够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关系,不能够逾越。
2、家庭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根本。
孝即孝顺父母,悌(弟)即敬爱兄长,其中孝又是最重要的。
孔子告诫子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同上)孝顺父母,一定要有敬意,否则跟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孔子虽然强调“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但他又提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态度恭敬,不违背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赞同愚孝。
3、朋友关系人生在世,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朋友。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条件之一。
孔子认为世上有三种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就能得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虚伪圆滑的人交朋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所以交友要慎重,要了解对方的品行。
选择了对我们有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该如何维持朋友关系呢?孔子告诉我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论语·颜渊》)一方面要真心劝导,适当引导,另一方面又要适可而止,以免自取其辱。
朋友之间相处要维持一个度,关系过于亲密反而会产生纠纷。
孔子认为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离不开两大原则,“信”和“恕”。
信,即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1、“信”是立身的关键。
“人而无信,不是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不管富贵贫贱,每个人都必须讲诚信,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做到既不自欺,亦不欺人。
2、“信”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和维护朋友关系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曾参每天自省的内容中有一条是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
3、“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自古以来,未有不信其言而能有大功者。
”诚信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朋友和帮助,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
4、“信”是政治的基础。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君民之间只有怀有诚意,互相信任,才能够有所作为。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恕,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我们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度别人的心思,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没有人可以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侵犯别人的权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想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兴旺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兴旺发达。
做到了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睦,社会秩序就会稳定。
而要实践“恕”,人就必须要有一仁慈的心,一个宽广的胸怀。
待人处事宽容厚道,不刻薄,该放下时且放下,宽容别人。
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可以兼容万事万物,赢得众人之心。
三、人与天: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就是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自然赋予了人生命,并赐予了各种权利。
正因为人是万物的产物,所以人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巴结房屋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王爷’,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
如果得罪了上天,无论巴结祈祷谁都没用。
”(《论语·八佾》)人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巴结祈祷什么神都是没用的。
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论语·季世》)其中首先是畏天。
那么人在自然面前是否就无所作为了呢?不然。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