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里论说的是教育对于治国的作用。
(二)教育的个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也正因为此,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内,没有类别。
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三、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四、教育的内容——文、行、忠、信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五、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
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私”;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六、试题演练
1.【论述题】请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孔子的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
(2)教育作用:①社会功能:庶、富、教。
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4)教育内容: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5)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2.【判断题】孔子的“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
( )
【答案】√。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在招生对象上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
一方面,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另一方面,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
“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包括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的来源,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体现了“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
故表述正确。
3.【单选题】孔子的学说以( )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A.礼
B.仁
C.智
D.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其中,他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