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饲料行业发展规划20xx年xx月随着主流饲料企业均参与高端料竞争、抢占猪场客户,未来猪料全产品线价格或将持续压低,猪料企业依靠专业采购团队、采购&生产上的规模优势、精细化管理取得产品成本优势,从而提高毛利率和价格竞争能力。
采购端:公司核心原料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统一采购,近两年大宗原料和副产品也开始统一领导、集中采购,并成立有专门的采购团队,未来大宗原料的采购规模优势和采购专业程度将提升。
生产和管理:改革生产制造流程,精简工厂非生产人员,抢量增强制造规模优势。
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加快结构调整。
相关产业要持续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投资盲目扩张,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发展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注重增值服务,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创新发展,加强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打造创新化、创意化、品牌化、绿色化、信息化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坚持原则1、坚持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统筹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立足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着眼长远谋划,产业建设适度超前,建立更加科学的产业体系。
3、坚持创新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并推广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进程,完善标准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
4、坚持融合发展。
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5、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6、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章产业发展分析猪料通常是由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矿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组成的饲养家猪的饲料。
猪料产量由2006年4015万吨增至2017年9810万吨,在经历2006-2013年高增,CAGR11.1%后,13-16年增长缓慢,CAGR仅1.2%,2017年同比+12%。
猪料增速主要受近年猪肉产量&消费量增速放缓、饲料转化率提升、普及率提高影响。
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引至2020年工业饲料总产量2.2亿吨,其中猪料9400万吨,较16年8726万吨年均增长约169万吨,CAGR约1.9%。
2017年大北农猪料销量369万吨,市占率约3.8%,双胞胎份额9.2%、温氏5%、新希望4.3%、正大3.7%。
饲料上市公司中,大北农、傲农、金新农、正邦猪料占比较高均超50%,新希望、唐人神禽料占比较大。
海大以水产料起家,取得绝对龙头地位后,将其模式复制到禽料,16年开始切入猪料领域,17年猪料销量达150万吨。
从饲料厂数量看,近年行业集中度提升较快,饲料厂由08年1.36万家降至17年7492家。
随着主流饲料企业均参与高端料竞争、抢占猪场客户,未来猪料全产品线价格或将持续压低,猪料企业依靠专业采购团队、采购&生产上的规模优势、精细化管理取得产品成本优势,从而提高毛利率和价格竞争能力。
采购端:公司核心原料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统一采购,近两年大宗原料和副产品也开始统一领导、集中采购,并成立有专门的采购团队,未来大宗原料的采购规模优势和采购专业程度将提升。
生产和管理:改革生产制造流程,精简工厂非生产人员,抢量增强制造规模优势。
2017年大北农销售人员数量8365人,对比新希望、海大、正邦9081、5345、3189人,而销售人员饲料人均饲料销量仅531吨,对比新希望、海大、正邦人均1731、1589、1503吨。
在公司猪料业务在客户结构+销售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销售人员数量有望持续精简、转换猪场技术服务人员,估计在当前猪料销售体量下,有望精简至4000人的专业销售团队,未来销售费用的降低将持续贡献利润弹性。
养殖业中出现的非洲猪瘟、禽流感、蓝耳病等禽畜疫情,以及低迷的猪价行情,对饲料行业的生产销售影响较大。
第四章区域发展环境预计区域生产总值增长xx%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进出口总额增长xx%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
粮食总产达xx亿斤。
新增减税降费xx亿元,财政收入增长xx%。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xx%。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十三五”规划经济总量目标提前一年实现。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区域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足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局面的准备。
同时更应当看到,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方面,都拥有许多重大机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区域生产总值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保持上年水平,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x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xx%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xx个百分点以上,现行标准下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地区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十三五”地区发展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为地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开放性机遇;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性机遇。
同时,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既要如期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推动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
综合判断,当前时期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期,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四化”同步的加速推进期,是抢抓机遇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总体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地区上下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及机遇意识,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认清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担当历史责任,走出一条超常规、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适应趋势、创造优势、提升位势、形成胜势。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载体平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扩大开放转换动力、促进创新、推动改革、加快发展。
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建设,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厚植发展优势。
突出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厚植优势作为引领发展行动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强化竞争优势思维,把是否具备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决策的基本遵循,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思路举措中,找准比较优势,发挥已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打造先发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发展新局面。
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把加快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作为中心任务,持续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着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打造区域核心创新创业载体,突破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架构和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第五章规划目标到xx年,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自主保障能力增强,高端技术推广应用,能耗水平进一步降低。
第六章任务重心(一)加强合作对接,协同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与xx有限公司、xx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研究咨询机构在行业发展研究、产业政策研究、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重点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引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