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顾宝和-201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顾宝和-2019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局部修订的一些问题
局部修订原因
• 对保证勘察质量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为相关标准确定了基本框架和基本准则。 • 1 某些条款不够严密,或与现行其他标准不
够协调,造成施工图审查的偏差; • 2 未全面掌握《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孤
立执行强制性条文,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
•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 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 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 许变形等资料;
• 意见1:强制性不易操作, • 如坐标、地形、总平面图,场地整平标高等
搜集不到,审图时通不过 • 意见2:“搜集”,不是“取得”,搜集不到
不是问题,不宜从强制性条文中删去。
水泥成分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
• 硅酸三钙:3CaO·SiO2 ,简写C3S,含量 通常为50%~60%;
• 硅酸二钙:2CaO·SiO2 ,简写C2S,含量 通常为20%;
• 铝酸三钙:3CaO·Al2O3 ,简写C3A; • 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或
其他铁相固溶体,简写C4AF; • 少量游离氢氧化钙(Ca(OH)2)、方镁
• 本应由岩土工程师视具体情况确定,但目前我国 实际情况,不做具体规定难以保证勘察质量。
• 不同测试方法的数量不能相加,取土试验与标贯 试验不能相加,静力触探与动力触探不能相加。
• 原位测试:主要指标贯锤击数N。不包括载荷试 验,和连续记录的触探。局部修订时写得更确切 些。
• “或”是二者满足其中之一, • 注意目的和用途, • 变形计算而提供的压缩模量,需要取
4 第4.1.13条, 防水和抗浮水位
• 原文
• 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基土和 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 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 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 位的建议。
• 防水和抗浮水位 重要设计参数
• 预测建筑物使用期间最高水位

相当困难,
• 与气候变化、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有关,
• 鉴别孔查基岩面,查埋藏河、沟、 池、浜以及杂填土分布等,不在 此规定。
4.1.20-2 修改
• 2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 原状土试样或孔内原位测试 不应少于6个(组)数据,当 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 动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 少于3个孔;
• 取样试验或孔内原位测试数量, 应根据工程要求、场地大小、土 层厚薄等具体情况确定,6个是 最低要求。
• 涉及地下水开采、上下游调配、跨流量 调水等复杂因素,不是勘察单位能确定
• 不宜硬性要求提供,勘察报告中有交待
修改意见
• 4.1.13 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 应论证地下水在施工和使用期间 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 境的影响,提出防水设计水位的 建议。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 可建议进行专门研究。
性设计规范》《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修订、 制订,需互相协调。
修订内容
•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 污染土 • 执行和审查提出的其他问题
1 总则 第1.0.3条
• 原文
•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 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
• 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 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 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 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第10.2.1条,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 原文
• 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 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埋深等于或大 于3m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土;螺旋板 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 以下的地基土。
修改为
• 10.2.1 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 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 和变形特性。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 于浅层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 用于深层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 土和大直径桩的桩端土;螺旋板载荷 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以 下的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 验深度不应小于3m。
• 试验是模拟,与实际工程工作状态总有差 别。
• 深层载荷反映土的应力水平,侧向超载影 响,地基承载力不作深度修正,但深层载 荷是局部剪切破坏,浅基础为整体剪切破 坏,塑性区开展也不同。
• 桩基局部剪切破坏,但与深层载荷工作状 态仍有差别。深层载荷孔壁临空,桩侧壁 限制土变形,桩土间存在法向力和剪力。
• 局部修订将7.1.4条的意思加进去
7.3.2 修改 • 2 验算边坡稳定时,应考虑地下水
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
• 4 当墙背填土为粉砂、粉土或粘性 土,验算支挡结构物的稳定时,应根据 不同排水条件评价孔隙水压力对支挡 结构物的作用;
• 5 在有水头压差的粉细砂、粉土地 层中,应评价产生潜蚀、流土、管涌

• 1 混凝土部分埋在水中,水通过混凝土毛 细管上升,在大气中蒸发,如盐湖中的水 工结构、盐渍土上的基础等,地面以上一 段严重腐蚀。地下水位深度,对强透水层 不大于50cm,对弱透水层不大于40cm。
• 2 混凝土一侧与水接触,另一侧暴露在 大气中,水通过渗透不断蒸发,如隧洞、 坑道、竖井、地下洞室、路堑护面等,渗 入面腐蚀轻微,渗出面腐蚀严重。
• 本条是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协调而 制定
5.7.2 修改
• 5.7.2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 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 划分场地类别。当场地位于抗震 危险地段时,应根据相应抗震设 计规范的要求,提出专门研究的 建议。
• 《抗震规范》条文说明加了“可以 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 划分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根据 该规范修订后的规定执行,本规范 不重复规定。
分解类腐蚀环境
• A类 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 水
• B类 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或湿、很 湿的粉土、粉砂和可塑、软塑、流 塑的粘性土
勘察报告
• 1 水和土腐蚀介质的种类及其含量; • 2 腐蚀性指标的测试方法; • 3 腐蚀性的单项和综合评价结果。
• 以往有的报告只写腐蚀性判定等级 • 不同的测试方法结果不同 • 《耐久性规范》需按该规范判定等级
• “动水压力”源于前苏联,词义不很准确。 • 动水压力指的渗透力,渗透力是体积力,
不是面积力。
• 地下水作用既可用体积力,如渗透力,也 可用面积力,如静水压力,第2款删去“及 其动水压力”。
• 静水压力是面积力, 渗透力是体积力,应分 开考虑,原文第4款易被误解,改为“孔隙 水压力”。
• 第5款删去“流砂”,流砂一词表达不确切。
• 还有试土代表性,试土扰动,试验操作误 差等,确定地基承载力和桩端阻力仍需综 合判定。
水和土的腐蚀性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和《工业 建筑防腐蚀规范》正在制订和修订。
• 统一腐蚀性指标测试标准。 • 有专家建议,混凝土技术已很大进步,勘
察报告详细列出测试结果,评价由结构和 材料工程师确定。恐难实施。
• 原文和修改无实质差别。 • 深层与浅层的区别,实质是试土是否存
在边载,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的表面还 是内部。
• 深层载荷试验过浅,不符合计算假定条 件。原文易被误解为3m是浅层与深层 载荷试验分界,
• 浅层载荷试验只用于确定地基承 载力和土的变形模量,不能用于 确定桩的端阻力;
• 深层载荷试验可用于确定地基承 载力、桩的端阻力和土的变形模 量。
4.1.20-1 修改
•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 的钻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 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 对一般第四纪土不应少于钻孔总 数的1/2,且每栋高层建筑不应 少于3个;
• 本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因工程制宜。但勘察市场实际情 况,仍应控制最少数量。合理数 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必要时全部 勘探孔取土试样或做原位测试。
样试验,应满足至少6个原状土样, • 判定液化,标贯至少6次, • 如两项指标都是评价需要,则两项均
需满足。 • 从实际工程需要出发。
什么是“主要土层”?
• 工程要求不同,地层性质和组合多样, 不宜简单划一规定。地方规范或审图部 门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具体化。
• 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 • 对变形“贡献”较大的土层 • 与土性,土层位置(深度),土层厚薄
• 第一句 根据主管部门意见特别规定,

现仍有未经勘察就设计施工
• 第二句 原则性政策性规定,不能将任何差错 都归为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只有存在原则性错 误或不合格品,才不符合本条。可操作性不强, 容易被延伸
• 第二句 不列为强制性条文。 • 当前的关键是 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3 第4.1.11条,详勘基本要求
• 3个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孔,6个 (组)试验数据,两个条件至少满 足其中之一。
随机变量,数理统计 确定代表值,要有一 定的样品数量。 • 数量多少,取决工程要求和指标变异性, 难以规定划一数量。
• 74 版 《 地 基 规 范 》 以 来 , 《 地 基 规 范 》 《勘察规范》均有此规定,
• 列入强制性条文,监督力度加大,问题突 出。
• Ⅲ类腐蚀环境, 易溶盐和中溶盐总量低, 未污染的中碱性土,判定不具腐腐蚀 删去
12.1.2 水样或土样
• 地下水位以上,取土样
• • 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取水样

• 部分水位以上、部分水位以下,

分别取土样和水样
• 取样数量规定
结晶性腐蚀和分解性腐蚀
• 由于两种腐蚀机理不同,防腐措 施不同,
• 本次修订

环境分类分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级标准分开
12.1.4 结晶性腐蚀环境
Ⅰ类

• 混凝土部分与水接触,部分暴露大气中, 水通过渗透或毛细作用不断蒸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