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HBDB岩土工程勘察常用资料摘录版目录1工程、场地、地基、岩土勘察等级标准 (1)2 岩土的分类 (3)3 碎石土、砂土、粉土的密实度 (6)4 建筑抗震 (7)5 岩土层、标贯、静力触探与剪切波速的关系 (8)6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9)7 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指标 (10)8 岩土的承载力压缩性指标 (17)9 岩土指标统计精度表 (19)10 原位测试 (20)11 统计方法及野外工作量的布置 (25)12 野外工作量的布置 (26)13场地和地基 (28)14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32)15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37)工程重要性等级标准工程类型破坏效果工程重要性等级说 明重要工程 很严重 一级工程 规范条文说明: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30层以上定为一级;7~30可定为二级;6及以下可定为三级一般工程 严重 二级工程 次要工程不严重三级工程GB 50021-2001 3.1.1条款场地等级(复杂程度)标准场地等级等级标准说明 一级场地(复杂场地)①建筑抗震危险地段②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③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强烈破坏④地形地貌复杂⑤多层地下水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题研究。
1、第⑤条为新增,2、从一级开始推,3、抗震有利、不利按GB50011规定确定。
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①建筑抗震不利阶段②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③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④地形地貌较复杂⑤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三级场地 (简单场地) ①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②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③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④地形地貌简单⑤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GB50021-2001 3.1.2条款地基等级(复杂程度)标准地基等级等级标准 说明一级地基(复杂地基)①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②严重失陷、膨胀、盐滞、污染的特殊岩土,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
将原规范的地下水影响去掉了,强调了岩性的均匀性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①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性质变化较大②一般地基规定以外的特殊岩土 三级地基(简单地基) ①沿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②无特殊性岩土。
GB 50021-20013.1.3条款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标准勘察等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条件说明甲级 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注:建筑在岩土地基上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与原规范一致)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丙级 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GB50021-2001 3.14条款环境类型分类环境类别 场地环境地质条件Ⅰ 高寒区、干旱区直接临水;高寒区、干旱区含水量ω≥10﹪的强透水土层或含水量ω=20﹪的弱透水土层 Ⅱ湿润区直接临水;湿润区含水量ω≥20%的强透水土层或含水量ω=30﹪的弱透水土层Ⅲ 高寒区﹑干旱区含水量ω﹤20%的弱透水土层或含水层ω﹤10%的强透水层;湿润区含水量ω≤30%的弱透水土层或含水量ω﹤20﹪的强透水土层 注;①高寒区是指海拔高度>﹦300m 的地区;干旱区是指海拔高度﹤3000m ,干燥度指数k≥1.5的地区;湿润地区是指干燥度指数k ﹤1.5的地区;②强透水土层是指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和细砂;弱透水层是指粉砂、粉土和粘性土;③含水量ω﹤3%的的土层可视为干燥土层不具有腐蚀条件;④当有地区经验时,环境类型可根据地区经验划分;但同一场地出现两种环境类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场地土覆盖层厚度划分标准GB50011—2001 4.1.4条款Vsc ——等效剪切波速注意:GB 50021——2001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的类别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为准。
甲、乙类建筑应严格执行。
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 丙类建筑及丁类建筑可据岩土名称和性状,先划分土的类别,再估计岩土的剪切波速,最终给出建筑场地类别。
岩土层的剪切波速测量:初勘时剪切波速测量钻孔不宜少于3个,应占控制性钻孔的1/3——1/5。
祥勘时单栋建筑剪切波速测量钻孔不宜少于2个,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每栋不宜少于1个。
划 分 标 准一般情况 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特 殊 情 况当地面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岩土分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残积土人工填土特殊土DB42/242-2003 4.1.1条款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坚硬程度类别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Mpa)frk >6060≥frk >3030≥frk >1515≥frk >55≤frk注: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的划分。
GB 50021-2001 表 3.2.2-1 DB 42/169-2003 表 G .O.1 DB 42/242-2003 表4.1.3岩土完整程度分类完整程度等级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完整性指数KV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岩石质量指标RQD>90 (好)90~75 (较好)75~50 (较差)50~25 (差)﹤25 (极差)注:1、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
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要有代表性。
(国标)2、岩石质量指标为用75mm 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性管在岩石中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心中,长度大于10cm 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数计。
(地标)3、好、较好为国标第3.2.5条款和地标DB 42/169-2003 表 G .0.3标准.GB 50021-2001 表 3.2.2-2 DB 42/169-2003 表 G .O.3 DB 42/242-2003 表4.1.4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GB 50021-2001 表3.2.2-3完整程度 坚硬程度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软 岩 Ⅳ Ⅳ Ⅴ Ⅴ Ⅴ 极软岩ⅤⅤⅤⅤⅤ注:国标3.2.3条规定:当缺乏有关实验数据时,可按野外定性资料进行演示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判别。
碎石土分类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粒组含量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角砾棱角形为主GB 50021-2001 表3.3.2 DB42/169-2003 表G.O.5 DB 42/242-2003 表4.1.5砂土分类土 的 名 称粒组含量砾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25-50% 粗砂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中砂 粒径大于0.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细砂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粉砂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GB 50021-2001 表3.3.3 DB42/169-2003 表G.O.8 DB 42/242-2003 表4.1.7粉土的分类DB 42/242-2003表4.1.9及4.1.12条款粉土湿度含水量w 湿度 w <20 稍湿 20≤w ≤30 湿 w >30很湿GB 50021-2001 表 3.3.10-2粉质粘土 粘土 10<Ip ≤17Ip >17粉土粒径大于0.075的颗粒质量超过总重量50% Ip ≤10粘性土的状态分类液性指数/L 标贯击数N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 状态 I l ≤0 N ≥25 Ps ≥4.5 坚硬 0<I l ≤0.25 10≤N <25 2.2<ps <4.5 硬塑 0.25<I l ≤0.75 2.5≤N <10 0.7≤ps ≤2.2 可塑 0.75<I l ≤l 0.8≤N <2.5 0.4≤ps <0.7 软塑 I l >1N <0.8Ps <0.4 流塑(国标、地标一致)(地标)注:1、低塑性粘性土,粉砂、粉砂互层的粘性土,应以原位测试为主。
2、表中N 为未经修正的平均值。
GB 50021—2001表3.3.11 DB 42/169—2003 表G .0.12 DB 42/242-2003 表4.1.11 (国标仅按IL 分类)粘性土的压缩性分类压缩系数a压缩性分类a 1-1<0.1取平均值低压缩性土 0.1≤a 1-1<0.5 中压缩性土 a 1-2≥0.5高压缩性土DB 42/169—2003 4.2.6条款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DB 42/169—2003 表C.0.4 DB42/242—2003 表4.1.20岩石厚度分类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 巨厚层 h >1.0 中厚层 0.5≥h >1.0 厚层1.0≥h >0.5薄层h ≤0.1GB50021—2001表3.2.6判别指标 沉积岩花岗岩强风化岩石 残积土 强风化岩石 残积土 标贯击数NN ≥35N <35 N ≥50 N <50 剪切波速V S (m/s ) V S ≥350 350> V S >210V S ≥400V S <400注:表中N 为为经修正的平均值。
土类的夹层互层规定命名命名原则互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夹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10~1/3时薄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时注意:单一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GB50021—2001 3.3.6条款碎石土密实度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3.5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120密实度N63.5≤5 修正值N120≤3修正值N120≤3 松散5<N63.5≤103<N120≤6 3<N120≤6 稍密10<N63.5≤206<N120≤11 6<N120≤11 中密N63.52011<N120≤14 N120>11 密实(国标、地标一致)N120>14-- 很密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50mm、最大不超过100mm的碎石土超过后现场及经验判别(国标)(地标)GB 50021-2001 表3.3.8-1 DB42/169-2003 表G.O.6表G.O.7 DB 42/242-2003 表4.1.6-1.4.1.6-2砂的密实度标贯击数N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 s(Mpa)密实度粉细砂中粗砂N≤10 P S≤4――松散10<N≤15 4<P S≤6 3<Ps<5 稍密15<N≤30 6<P S≤11 5≤Ps<8 中密N>30 P S>11 Ps≥8 密实(国标、地标一致)(地标)注:表中为未经过修正的平均值GB 50021-2001 表3.3.8-1 DB42/169-2003 表G.O.6表G.O.7 DB 42/242-2003 表4.1.7粉土的密实度空隙比e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密实度e≥0.9 Ps≤1.0 稍密0.75≤e≤0.90 1.0<Ps≤2.5 中密e<0.75 Ps>2.5 密实(国标、地标一致)(地标)DB42/169-2003 表G.0.4 DB 42/242-2003表4.1.13粒组划分及各粒组土粒的性质特征粒组名称粒径范围(mm)一般特征漂石或块石颗粒卵石或碎石颗粒>200200--20透水性很大,无粘性,无毛细作用圆砾或角砾颗粒粗中细20--1010--55--2透水性很大,无粘性,毛细水上升高度不超过粒径大小砂粒粗中细粉2--0.50.5--0.250.25--0.10.1--0.075易透水,无粘性,无塑性,遇水不膨胀,干燥时松散,毛细水上升高度不超过1m.粉粒粗细0.075--0.010.01--0.005透水性小,湿时稍有粘性,遇水膨胀小,干燥时松散,饱和时易流动,毛细水上升高度较大较快,易冻胀,易液化粘粒<0.005 几乎不透水,湿时有粘性,可塑性,遇水膨胀大,干时收缩大,毛细水上升高度大,但速度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