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寒冬养生之道与冬季养生保健饮食

最新寒冬养生之道与冬季养生保健饮食

寒冬养生之道与冬季养生保健饮食寒冬养生之道与冬季养生保健饮食寒风衔着冬天而来,此季节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

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

怎样才能调整好身体状态,顺利越冬?养生,首先是养德。

古代学者就曾提出“仁者寿”的养生理论。

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的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强调了健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要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

善良的品行、淡泊的心境,才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健康长寿。

其二是养神。

心藏神,为一身之主。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是疾病主要病因之一,如过怒则伤肝,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

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则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症候(脑血管意外)。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久则可导致痰浊上扰,抑或心脾失养气血失畅而冠心病遂生。

其三是珍惜精气,节制色欲。

倘不知爱惜,那么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不能健康长寿。

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闱,习武备”之故。

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其四是保护脾胃,饮食有节。

肥甘厚味常为致病之源,过饥过饱易伤脾胃之气。

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一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其五是重视运动,勿使过度。

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在我国是古已有之。

若以强壮身体为目的,则内功、外功均可;如从养生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则以内功为好。

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体温调节能力与耐寒能力均下降,人体易受寒发病,尤其是老年人与体质虚弱者。

因此,要想平安地度过寒冬,必须重视保暖,而头、背、足则是保暖的重点。

头暖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

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冬季如不重视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因此,冬天选戴一顶合适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背暖祖国医学称“背为阳”。

冬季里如背部保暖不好,则风寒极易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诱发许多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

因此,人们在冬季里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加强背部保暖,是必不可少的。

脚暖俗语说“寒从脚下起”。

现代医学认为,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发冷。

脚部一旦受凉,便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引发人体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

平时多走动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

另外,临睡前用热水烫脚后以手掌按摩脚心10分钟,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能量消耗、基础代谢都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

冬季又是人体“藏”的时候,于体内贮存一定的能量,为来年的“春生夏长”作好准备。

寒为冬季之主气,因为阴邪最易伤人元气,人们冬季常说“岁寒”乃是人体受到寒流的突然袭击,使人体内产生了“能源危机”。

目前,我国仍以淀粉为主的糖类摄取热量,往往在严寒的冬天满足不了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容易造成机体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如感冒、哮喘、气管炎等及旧病复发。

所以,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适当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过多。

再说,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夏、秋季均为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这反映了冬季机体对热能需要的增加。

当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平衡,就必须增加体内的代谢率,从而增加对食物的需要量,特别对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较好,摄食适量的脂肪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但不宜过多,以防发生高血脂症及肥胖病等。

冬寒时节,机体处于封藏状态,阳气不致妄泄,脾胃机能亦较健旺,因此,这时正是养阴滋补的大好时机。

中医认为,“秋冬养阴”,既不宜食用生冷之品,也不宜食用燥热之品,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如甲鱼、黑木耳、藕、芝麻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

为了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

如胡萝卜、青菜、菠菜及绿豆芽等。

冬季是饮食补养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尤其是冬至日后进补最好。

因为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从冬至之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闭藏中含有活泼的生机。

此时进补,药力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

冬季饮食的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

矿物质应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

增加热量可选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维生素的供给,应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

可多食蔬菜如萝卜、胡萝卜、辣椒、土豆、菠菜等及柑桔、苹果、香蕉等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瘦肉、鲜鱼、蛋类、豆类等以保证身体对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需要。

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

故《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食辛热之品,以辛主苦,使之肺气直达,固实肾气。

冬季虽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勿多食葱,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

冬季切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此类属阴,易伤脾胃之阳,如肾阳虚者,常易造成中气下陷、形寒肢冷、下痢清谷等病症。

饮食调养有三宜:一宜粥糜,古代养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热粥。

《饮膳正要》中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

如若在粳米粥中加点红枣、赤豆可使人觉周身温暖,精力倍增。

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饭)”的习惯。

冬日宜食养心除烦的麦片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补肺益胃的山药粥,养阴固精的核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调中开胃的玉米粥,滋补肝肾的红薯粥等。

二宜温热之品,以取阳生阴长之义。

如宜吃牛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

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对中、老年人养阴大有裨益。

体肥胶者忌肥甘温热厚味。

三宜坚果之吕,冬日多吃点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季,偏于阳虚的食补以羊、鸡肉等温热品为宜。

偏于气阴不足的人以食鸭肉、鹅肉为好。

《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本草纲目》中指出:鹅血“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民间也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

患有脑心血管动脉硬化症者,饮食要注意“低盐、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原则,近年来国内外专家证实,多吃鱼,适当吃茶油、玉米油、米糠油、黑木耳等,是抗动脉硬化、消除过氧化脂质、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季适当进补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此时人的皮肤致密,出汗较少,摄入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起来,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补”一般是针时“体质虚弱”及老年人来说的,“体虚”应根据其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虚症分别选用适当方法进行施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年人多以肾虚为主,所以补肾尤为重要。

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

食补在冬季调摄中尤为重要。

冬令进补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放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意即冬令进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春天就不会生病。

冬令进补的同时,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之能够被机体更好地利用,达到补而受益的目的冬季是滋补强身的大好时节。

下面推荐的5款粥,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简单易得。

您不妨动手一试,不仅暖胃暖心,还能缓解疲劳、抗衰安神。

第1款:何首乌粥特点:煮成的粥有淡淡药香,温润爽口。

制作方法:取一根5cm 长的何首乌,切碎;将120g米洗净,加清水,放入切碎的何首乌,煮成粥,冷热食均可。

营养点评:此款粥有净血、安神、通经之效。

何首乌自古就是长寿圣药。

不仅能强壮身体,旺盛精力,延缓衰老;另外,何首乌亦可治痔疾,或作为妇女产后之保健补品。

第2款:楮实子丁香粥特点:芳香浓郁,入口甘绵。

制作方法:取一段8cm的楮实子装入纱布袋内,用水泡1~3小时,使其软化;取120g米,洗净,与楮实子药袋同置锅中,加水煮粥;煮好后加入少许食盐,并将药袋取出,抛弃药渣,此时楮实子的药效已经溶入粥内;加入5~6粒丁香同煮,口感和滋养效果均更佳。

营养点评:楮实子大小有如芝麻,无气味,煮成的粥全无药气,可预防衰老,强精键体;女性食后可美化肌肤;小孩食后可增强视力,并有利尿作用。

丁香具有强烈的芳香,其成分中含有兴奋剂,能给各器官适当的刺激,使全身的活力增强。

此外,丁香有健胃、解毒、镇痛等功效;又能消除口臭及难闻的体臭。

春季疾病规律的传统中医养生理论春季的特点是人体在阳气恢复,肝气在大自然的感召下,也在徐徐升发,这期间容易出现一些疾病,但疾病总与季节特点有关。

第一类:肝气升发不足这类患者,肝气欲升而不能。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脑昏沉,食欲不佳,咽喉不适。

这类病人,大多有着脂肪肝、胆囊炎、胃食道返流等基础病,治疗时采用小柴胡为基础的方剂,加大疏肝的力度,促进体内肝气的升发,清升则浊降,可以很快缓解症状。

第二类人:肝气升发太过这类患者,肝气升发太过,气血并走于上,头晕,跳痛,明显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这类病人,大多有阴分不足、下焦亏虚的病机存在,原本就有阴不涵阳,适逢春令,阳气升发更过。

治疗时以育阴涵阳、潜阳熄风为主,稍稍反佐疏肝药,顺应春令,效果颇佳。

第三类人:寒湿较重这类患者,平素体内寒湿较重,在肝气升腾的作用下,体内寒邪向上向外散,患者会出现经脉不畅,周身疼痛。

俗称风湿发作。

这类病人的治疗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活血为主,治疗起来也还容易。

第四类人:伤风证春季风邪较重,卫气不足之人,最易伤风,出现皮肤瘙痒,鼻塞等西医称的过敏症状。

此类病人治疗时以大补卫气为主,可以重用黄芪,配伍祛风之品,玉屏风为代表就很好。

卫气充足,则风气自不可犯。

第五类人:阳气不足“春夏养阳”。

春天养的是阳生,夏天养的是阳长......阳气不足的病人,平时就比较怕冷,体内寒邪偏重。

这类病人春天要注意保暖,适当服用补养肾阳的药物,促进体内阳气的生发,但不可补之太过,不然容易形成虚火上炎的症候。

远离寒凉,稍稍扶阳即可。

每一轮季变换,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新的需要适应的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