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段式教学法

三段式教学法

三段式教学法
尝试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重点介绍三段式教学,因为这是最常用的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我们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给孩子传授知识。

三段式教学,严格说起来并不是蒙特梭利的原创。

我们以前说过,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是一位非常善于活学活用的人。

她花了七年的时间专心学习哲学和教育。

这七年的时间正是她厚积薄发的基础。

这个三段式教学便是她从特殊教育专家爱德华·塞金那儿学到的,被广泛用在教室里,以至于后人都以为三段式教学是蒙特梭利的首创。

究竟什么是三段式教学呢?简单的说就是“输入,巩固,和输出”三个阶段。

输入阶段:指着一件实物告诉孩子,这是xx;
巩固阶段:问孩子,xx在哪里?
输出阶段:最后问孩子,这个东西叫做什么?
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三阶段教学法看起来有点儿笨,但是却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

而且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是在广泛应用了。

小婴儿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我们抱着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给他指认:这是爸爸,这是妈妈。

小宝宝刚开始说话的时候一般是大舌头,咬不准音,可能说出来会变成“吧~”“马~”没有一位家长会放弃,对不对?家长总会继续重复,“爸爸,妈妈。

”“这是爸爸,这是妈妈。

”(第一阶段)“小宝宝,哪一个是爸爸?哪一个是妈妈呢?”(第二阶段)“这是谁呢?我是谁呢?”(第三阶段)这个过程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视孩子而定。

但是最后孩子们都会非常熟练的叫出爸爸妈妈。

在婴儿阶段,家长往往格外有耐心。

可是等到孩子慢慢大了,耐心反而下降了。

尤其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咋就那么聪明伶俐呢?心就难免起波浪。

偶尔就会说,“我说了三次了,你咋还不会?!”然后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我不学了!或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我咋那么笨呢?孩子的学习往往和父母的耐心成反比。

三阶段教学法看起来很容易,但是最终效果如何,和输入方的能力很有关系。

这个能力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能力。

孩子并不是机器。

对机器的输入是直线式的,因为机器是统一制作的,没有情绪反应。

可是孩子却不一样。

首先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都不一样。

有的孩子可能是视觉学习类型,需要看到实物才能理解;有的则更加语言,不管你如何演示,都必须要把每一个步骤都用语言描述出来他们才能理解;有的则是行动派,必须要动起来,亲手触摸才能记在心里。

不同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一样。

我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彩虹公主,一个喜欢恐龙火车。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

有的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应是逃避,有的孩子却反而越战越勇。

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展开,这是三段式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性格上的定力。

从输入到输出这个过程有时候并不那么顺利。

同样的东西教给某些孩子可能很快就掌握了,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不要心急,不要放弃。

这次不行,下次再接着来。

保持内心的平静,有时候是需要一点信念的。

这个信念就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信心。

水滴石穿。

第三,反省的能力。

如果教学过程不顺利,那么要反省是否自己哪里没有做好,然后调整脚步重新开始。

是不是教具不够吸引人?是不是自己的话太过抽象?是不是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节奏太快了?在陪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自己的节奏一旦加快,孩子跟不上就会很容易放弃。

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太弱,需要锻炼。

而是我自己太过心急的后果。

6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依循唯乐原则。

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试图磨炼孩子,才是这个阶段最理想的教学方式。

第四,知识的能力。

幼儿阶段的输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纳写到,Lenin和Jesuits都曾经说过,给我一个孩子,让我陪伴他生命最初的七年,那么我将一辈子拥有这个孩子。

他还写到,“认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幼年时期对世界的认识同样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孩子在自主观察世界的过程中其实是在依据他们所观察到的各种特征进行分类。

比如说一个不到六岁的孩子会把小丑鱼和海星归在一起,把小鸡小鸭归在一起,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

但是这种归类是不完善的。

他们会很自然地把鲸鱼和大鲨鱼归为一
类,因为两者都生活在海里。

研究发现有很多人在长大以后接受教育,被告知鲸鱼其实是哺乳动物。

但是在他们的印象里,鲸鱼和鲨鱼依旧是一类的。

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个信息,会怎么样呢?我儿子两岁半,能不能接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特意给他讲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因为鲸鱼宝宝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而且像人宝宝一样,会吃妈妈的奶。

又给他讲鲨鱼生蛋,就像鸡蛋一样,鲨鱼宝宝从蛋里孵出来,不吃妈妈的奶。

他明显有一点困惑,但是也很快就接受了。

早上再问他,他毫不费力地给出了正确答案。

正是因为幼儿阶段输入的重要性,我们在选择进行哪些知识输入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谨慎。

好的知识可以滋养孩子,不好的知识则会增加孩子不必要的认知负担。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包括九个方面:1.语言(Verbal/Linguistic) 2.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Visual/Spatial) 4.身体-运动(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Musical/Rhythmic) 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Naturalist) 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

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都给孩子一定的输入,才能确保孩子智能的全面发展。

在输入信息的时候,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一定要输入具体信息才能真正有效,因为六岁以前的孩子主要通过各种感觉来获得信息。

具体指的是孩子能够看到,触摸到,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信息。

在准备教具的时候就要特别用心。

比如说,你想教孩子识别辣椒,最好的办法不是跟孩子念叨一百遍“辣椒”,而是让孩子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

如果想让孩子学唱歌,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唱一起跳,一起表演歌词内容。

如果不能直接触摸,也要给孩子看到物品的图片。

现在流行的念经班,目的是很好的,让孩子早早接触国学。

但是学习方法则是严重违背了孩子的学习特点,一味的念诵,最后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实在堪忧。

有的人也许会说,这个教学法是在给孩子灌输信息,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固化孩子的思维。

这可是真正的误解。

想象力是大脑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模式。

在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之后,大脑通过想象力对这些信息进行重建,从而构建自我世界,并且使得知识可以最终应用于解决问题中。

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是想象力不可或缺的基础。

想象力需要素材的积累。

一个孩子如果整日里只知道打打杀杀,那么他的想象力估计就是局限在这个打了那个,那个打了这个。

一个孩子从小只看公主王子的故事,那么他的想象力大概无外乎就是一个女孩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和白马王子牵手然后幸福一生。

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输入信息的方式同样重要。

虽然都是在给孩子输入信息,灌输信息更加强调的是孩子接受信息的结果。

三段式教学则强调学习过程的乐趣。

这个区别反应在操作过程中,就主要体现在第二阶段的巩固过程。

在这个阶段,一个真正关爱孩子的老师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增加学习的乐趣,他们会采用各种游戏的方式,甚至让孩子来纠正自己。

灌输信息会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反应,而三段式教学则会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把孩子们的情绪反应考虑进来,并且进行适度的调整。

我的蒙特梭利老师告诉我,孩子如果回答错了,首先自己的情绪要保持平稳,可以忽视,下次再来。

而有的过分敏感的孩子,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调整性格。

可以跟她说,“我知道你不喜欢错误,错了就会哭。

这一次如果我说你错了,你可以做到不哭鼻子吗?”
三段式教学用在学校中可以帮助孩子们进行系统的学习。

蒙特梭利的课程设置,往往包括日常生活,数学,语言,历史,地理,动植物,文化等几个方面,恰好是加德纳的几种智能的体现。

把三段式教学介绍给大家是因为这种教学用在家庭当中其实也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的。

在学校每天的时间有限。

爸妈陪伴孩子的时候却是什么都可以交流。

去超市看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去餐馆,去旅游,去健身,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各种知识的输入。

孩童时期的信息输入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输入的方式也同样不可忽视。

孩童时期如果得到一个信息:学习是一种乐趣,那么这个信息将陪伴他一生。

这也是三段式教学最有影响力的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