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元朝的统一和拓展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上承“辽宋夏金并立、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又下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继秦和隋统一以后我国古代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
本课内容承前启后,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中占有突出地位。
特别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特点鲜明,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学情分析1.本课对学情分析采取的是教师根据以往经验进行主观分析及在通过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分析的结果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本课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本课的内容在经过了七年级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过程,对宋代及以前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对每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方法,本课是基于对前面各朝代历史的发展有基本的认识的前提下,学习元朝的建立、统一和拓展。
本课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学生学习崇拜的对象,尤其是成吉思汗,课堂教学实施中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期进行教学。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
学生对成吉思汗的兴趣和关注比忽必烈多,课堂中一定要注意主次。
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地图的阅读和学习,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忽必烈改制以及元朝通过设置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管辖西藏和台湾、拓展疆域的史实。
2.通过“元朝统一示意图”,了解西夏、金、南宋灭亡的史实;识读《元朝疆域图》,认识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机构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不同时期的疆域图,将元朝的建立和拓展与汉、唐历史进行比较,了解和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此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时间和空间相对应的概念。
充分运用课本和课后“材料阅读”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从中得出结论,初步达到论从史出的能力。
3.通过学习元统一和拓展的历史意义,认识元朝经过统一和拓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广大的疆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了解元朝统一及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
难点:在阅读教材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忽必烈改制,从中认识忽必烈以汉法推行重农政策和实施行省制度的意义,认识忽必烈改制对元朝社会发展以及中国后世的影响。
忽必烈改制是元朝拓展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举措。
此外,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帮助学生理清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导课: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是谁建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出示课题。
一、蒙古族的崛起1.蒙古族的兴起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
11—12世纪时,蒙古人部落散居在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到了13世纪,这些蒙古人部落就形成了一个以蒙古为名称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这个时期,草原上的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部落贵族通过战争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同时蒙古族还遭受金的压迫和掠夺。
蒙古族的统一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先由教师或者学生在课本基础上补充讲述铁木真的童年及成长经历的经历。
然后教师补充《成吉思汗帝国图》,通过地图,叙述成吉思汗西征,找出成吉思汗帝国在欧洲的界址,勾画出南宋的边界,让学生在识读《成吉思汗帝国图》的过程中,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的史实。
使学生将时间和空间对应,从中感知成吉思汗的伟大功绩和蒙古帝国的辽阔,理解“成吉思汗”这一称谓的由来,并由此认识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为元的统一奠成吉思汗一生的所为,给了蒙古社会以很大影响。
他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结束了草原民族长期混战的局面,促进了蒙古族共同体的形成。
他建立的蒙古国对蒙古族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都有积极作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当然,他的战争也有极大的破坏性和侵略性,是满足蒙古贵族贪欲的掠夺战争。
二、元的统一与忽必烈改制元朝的统一是自唐末军阀混战、藩镇割据以来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真正的大统一。
五代十国是南北对峙,辽、夏、金与北宋同样是南北对峙,金与南宋还是南北对峙。
元朝统一无疑结束了这种对峙的局面,其版图之辽阔,超出汉唐。
而且元朝中央对地方和边疆的控制非常有效,在整个元朝历史上,没有出现地方分裂的现象,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少见的没有外患的朝代,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起了很大作用。
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教师出示《元朝统一示意图》和《元朝疆域图》教师可先在地图上介绍蒙古灭金、西夏、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
让学生在图中明确蒙古灭金、西夏、辽、南宋的时间和空间史实,形成对空间和时间对应的概念;以及元大都(今北京)的确立;元朝疆域四至,明确元朝整个地理范围。
学习的时候可以以PPT动画或者白板填涂的方式,按时间顺序进行,这样既形成了元朝统一的史实且疆域辽阔的印象,又能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了元统一的过程,其思路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2.忽必烈改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9“忽必烈早年曾受命……主要内容的改革。
”至P60楷体小字。
读这四段课文思考:①忽必烈为什么即位之后就开始大力推行改革?②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③改制为什么“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④忽必烈改制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材料,指导学生在资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补充资料:①“(鞑靼)凡破九十余郡,所过无不残灭。
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矣。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九《鞑靼款塞》)②“自太祖西征之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而中使别迭等佥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是草木畅茂,以为牧地’。
”(——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③“(忽必烈主管漠南后,悉心整治,奖励农耕,)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元史》)引导学生阅读这段材料,归纳忽必烈改制的缘由。
第一句中通过“残灭”“杀戮几尽”“屋庐焚毁”这几个词语,归纳出:①蒙古骑兵进攻中原后对中原的破坏;第二句中,通过“尽去之”“以为牧地”这几个词语,归纳出:②蒙古骑兵进攻中原后将耕地强占变为牧地;第三句中,通过忽必烈“奖励农耕”“不期月,户增十倍”归纳出③忽必烈主管漠南后亲身体验到中原农耕经济的优越性,返牧还耕,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59页最后两段课文、P60页辅助的《农桑辑要·序》及配图《农桑辑要》影印图,归纳概括出忽必烈改制的内容: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总领军事;御史台,纠察百官;大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1个行省。
)②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立“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
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③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学。
其中行省制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出示课后阅读资料及译文:“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释文:研究以前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完全控制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必须推行中原地区汉族政权的统治方法,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推行中原地区汉族政权统治方法的北魏、辽、金统治的时间较长,其他的不能实行原来汉族政权的统治方法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个个都灭亡了,(像这些灭亡的王朝)史书的记载清清楚楚很多很多。
(如果)我们的国家仍然处在北方的荒漠地区,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这种情况,像现在国家已经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形势下,不用汉族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就是不合时宜的了。
对照释文,提问:文中的“汉法”是指?忽必烈改制为什么“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补充:“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结合释文和补充材料,概括出忽必烈改制采用“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的缘由: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比草原游牧地区的文明要先进的多,蒙古族统治中原,必须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才能巩固统一,拓展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
师生合作文字性小结:忽必烈改制的结果及影响:忽必烈通过实行一系列措施,使元朝经济上,繁荣富庶,大都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政治上,行省制度、宣政院等机构的设置,对辽阔的疆域进行了有效地管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上,提倡儒学使文化逐渐向中原趋同。
元朝的统治措施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奠定了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利用教材原图《元朝疆域图》,也可将其制作成活动地图,在图上标出宣政院辖地、云南行省、岭北行省、台湾及澎湖列岛区域。
让学生了解元朝拓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一个王朝。
在此基础上介绍宣政院的职能,使学生认识到元朝时,西藏和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并且元朝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辖和统治西藏地区,使多民族国家的各个民族进一步融合,边疆地区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将元朝疆域与汉唐版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得到以下几点认识:一、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二、广阔的疆域为我国多民族之间交流与交往创造了条件,使元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回族的形成就是最好的证明;三、元朝与蒙古帝国诸汗国之间的密切关系,便利了西亚和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交流,使大都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也使元朝变成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促进了元朝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巩固和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心得。
教师概括介绍:元朝的拓展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无论是国家统一规模的扩大、边疆的稳定、疆域的奠定,还是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元朝的统治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奠定了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