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受损的三大症状:
颅神经(Ⅲ~Ⅻ)症状;
长束(锥体束及感觉系)症状;
小脑(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症 状。
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 神经损害,对侧瘫痪或感觉障碍。来自精选PPT20
脑干的基本功能
1、颅神经的基本功能
2、传导功能(感觉、运动)
3、固有的重要功能
外侧丘系
3.网状结构 (兼述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精选PPT 网状脊髓束)
7
动眼神经核示意图
精选PPT
18对脑神经核 投影图
8
中 特殊 一般 界 特殊 一般
特殊
线躯体 内脏 运动 运动
内脏 运动

一般 内感
躯体 感觉
躯体 感觉
中 脑
脑 桥
延 髓


精选PPT
中继核
9
椎-基底A (后循环)
脑干的动脉供应
椎A 基底A
脊髓前A 脊髓后A 小脑后下A
皮层支
大脑后A
深穿支
脉络膜后A
小脑前下A 小脑上A 内听A 脑桥支
精选PPT
供应半球后2/5 丘脑、脑干、小脑
10
底 面 : 椎 基 底 动 脉 供 应 脑 干 及 小 脑 大 脑 半 球 后 2
5
/
精选PPT
11
临床常见现象与血管血基础
小 脑 下 后 动 脉 (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rallar artery)是椎动脉颅内段的 最大分支。其发出点比脊髓前动脉发出点 低。其主干向小脑后下方走行,但行程弯曲。 首先是绕过橄榄体下端向后,在舌咽、迷走 和副神经的根丝背侧上行,至脑桥下缘再沿 小脑下脚转向下;弯曲的意义在于:当小脑 扁桃体疝时,该动脉可向下移位至枕骨大孔 水平以下;颅后窝占位病变时,这些弯曲会 有所改变或移位 。
精选PPT
13
PICA分支—侧位图
髓前段
椎动脉
脑膜后动脉
半球支和蚓支 扁桃体上段(头攀) 髓后段
扁桃体支
外侧髓段(尾攀)
精选PPT
14
临床常见现象与血管血基础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 ①Ⅸ、Ⅹ受损(疑核):同侧球麻痹,咽反
射消失; ②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束:同侧面部、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③前庭核受损: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④绳状体受损:同侧小脑症状; ⑤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累:Horner征。
若供应耳蜗的血流阻断可引起突发耳聋。
精选PPT
16
脑桥动脉 是许多小支,全起自基底动脉。
分三组:
(1)旁正中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核、皮质 脑桥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以及内侧丘系的腹侧 部。
(2)短环旋动脉 自基底动脉两侧发出,绕行脑桥腹 面,从脑桥腹外侧穿入脑桥底,分布于脑桥底外侧的楔 形区,此区是旁正中动脉长环旋动脉供应区之间的地带。 包括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各一部分纤维、脑桥核和 脑桥小脑纤维、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及其核的一部分。
精选PPT
15
临床常见现象与血管血基础
迷路动脉 是一支又细又长的动脉,它可以从基底 动脉下段发出,但多数是从小脑下前动脉发出,与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进入内耳道、居面神经 和前庭蜗神经之间,分为蜗支和前庭支分布于内耳。 由于这支动脉细又长,从功能上象是终动脉,加上 半规管的感觉又特别敏锐,所以只要通过此管的血 压和血流稍有减少,就可产生平衡障碍,引起眩晕、 恶心、呕吐。因此,迷路动脉的这些症状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栓塞的早期信号,临床上是很 常见的。
(3)长环旋动脉 从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后,绕至脑桥 背面穿入脑实质。
长环旋动脉的供应区包括:V至Ⅷ对脑神经核、内侧丘 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小脑上脚和脑桥网状 结构。
通常所指的脑桥出血,多为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精选PPT
17
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未支。发出后在动
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进入海 马沟,再横过海马回后端入距状沟。在整个行程中大 脑后动脉与小脑幕裂孔关系密切,它先行于小脑幕裂 孔的内侧,不久即跨至幕上,并在颞叶底面直行。在 脑底面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平行由内走向外,中 间夹有动眼神经根纤维。由于大脑后动脉由内走向 外,动眼神经根纤维在动脉后方由后上走向前下,相 互间走行呈垂直交叉,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 马回钩由幕上移至幕下,造成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 后动脉可向下移位,压迫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因为缩瞳孔纤维在动眼神经的 上方周边部,所以首先受压,表现瞳孔散大)。
高热、针尖样瞳孔、无汗
精选PPT
25
当前脑功能受到广泛性抑制时,呼吸可产生消长式变化,其间伴有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 及脑干综合征
精选PPT
1
精选PPT
2
精选PPT
3
精选PPT
6
功能 反射
传导
脑干内部结构
1.灰质 18对脑神经核 7种成分 6条机能拄
6(+5)对 中继核 +上下丘
2.白质
锥体束(兼述皮质脊髓前、侧束、Bnarne前外侧束)

四大丘系
内侧丘系(兼述薄、楔束) 脊髓丘系(兼述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意识-觉醒的维持
反射功能(肌张力、平衡、咳嗽、
眼球运动、光反射等)
基本的生命中枢
精选PPT
21
精选PPT
22
精选PPT
23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1、确定脑干水平的损害
颅神经+脑干功能障碍
后组颅神经——延髓
中组颅神经——桥延或脑桥
3、4对颅神经——中脑
2、脑干内外病变的区别
脑干内病变时,脑干受损的症状出现早而明显。
精选PPT
12
小脑下后动脉的主要分支:延髓支为一组 小血管,约5~8支,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区 (橄榄后区),包括脊髓丘脑束、红核脊髓 束、网状脊髓外侧束、三叉神经脊束及其 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孤束核、前庭 外侧核,以及网状结构。小脑支供应小脑半 球下面等。临床上,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 很常见,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这是因为 小脑支和脉络丛支与附近血管有丰富吻合, 所以影响较小;但延髓支是机能性终动脉, 故影响较大。
支持脑干内病损的证据包括出现脑干固有功能的损害(如意识改
变、特殊反射功能的改变)、核性颅神经损害 (如分离性动眼
神经病损)、特殊综合征 (Charcot综合征、核间性眼肌麻痹)
等。
3、确定病变的范围。
精选PPT
24
脑干病变的表现
1、颅神经损害。 2、传导束损害:
感觉、运动、平衡障碍
3、意识-觉醒障碍 4、植物神经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