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中小学教学优质课赛课参赛课题
汉
家
寨
荥阳高中夏伟宏
汉家寨
张承志
学习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2、研读课文,运用作批注、写感悟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3、联系现实,探讨“坚守”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运用作批注、写感悟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2、联系现实,探讨“坚守”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安排:
环节一:导入
那一年,落英缤纷。
一个武陵人无意间走进了一片桃花林。
从此,桃花源,便成了无数中国文人魂牵梦绕的仙境。
然而,桃花源中人却说,先人“避秦时乱”,不得已才“来此绝境”。
其实,在古时,又岂止桃花源人离开家乡,在异地他乡繁衍生息呢?
那一天,黄沙漫漫,张承志,这位“鲁迅之后的作家”,走进了另一个“绝境”,真正的绝境!
今天,我们就跟着他的脚步,去一探那真正的绝境吧。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问题1:你能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吗?
学生快速读课文,抓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
第一层: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感。
第二层:走进汉家寨,作者的所见、所思。
第三层:走出汉家寨,作者的反思。
引导:你为什么这样分层呢?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6段最后一句“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文章倒数第6段有“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等句子可作参考。
环节三:阅读与分享
问题2:你能就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深入地阅读,并与大家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吗?
具体操作:
(一)阅读:学生认真研读喜欢的部分,画出喜欢的句子,作出批注或者写下感悟。
(二)组内分享:说一说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对你感触最深的的地方(一种情、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等。
(三)班级展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第一部分:
(1)抓住第3段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很精彩,特别是重点赏析“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这句话,突出了环境的残酷
(2)抓住了作者的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来分析,很到位,把环境的空旷甚至恐怖都写了出来。
第二部分:
(1)“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汉家寨真是绝境啊!
(2)三岔口,人生的答案,表达出了人的选择,突出的是汉家寨人的坚守。
(四)教师点拨,升化阅读
1、关于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
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的所见、所感。
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明确: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汉家寨人生活的不易写出了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2、对于文中“坚守”的理解
问:汉家寨人到底在坚守着什么呢?走出汉家寨的作者,又在坚守什么呢?
提示1,阅读文中关于汉家寨人的文字,思考汉家寨人的坚守
相关描写:破泥屋,汉服,对三岔路的摇头,破红花棉袄
明确: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自己的家园;
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守着文化,坚守着生存。
提示2,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坚守”。
千年以来,人为着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②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明确:作者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环节四: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坚守的故事。
你也一定看到、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甚至你的心中就深埋着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那就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动吧。
学生讲述他们心中的坚守,教师适时点拨。
可能会出现:
1、友情的坚守。
送你一句话:人生得此知己足矣。
好好珍惜你们的友谊。
2、母亲的坚守。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母亲,姚厚芝。
她是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从她那里,我懂得了,坚守是一种力量。
教师小结:坚守是一种力量
《北京爱情故事》里林夏对于爱情的坚守让无数女生心疼,《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坚守则激励了无数男生;格桑德吉坚守的,是对家乡孩子的爱;而黄旭华的坚守,则是对于国家的爱。
他们坚守的其实是一种原则,一种信仰,一种感情,而正是这些坚守让我们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努力;少了几句指责,多了一些宽容;少了一丝浮躁,多了一些单纯;少了压抑,多了坦然。
环节五:作业
桃花源阡陌交通,汉家寨却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桃花源人“黄花垂髫”“怡然自乐”,汉家寨人一老一少,孤独贫穷。
然而作者却说:无论到哪里,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桃花源和汉家寨属于不同的“绝境”,但它们都可以成为你我精神的栖息地。
你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写出你心中的“桃花源”或者“汉家寨”吧。
板书设计:
汉家寨走近--------绝境家园
文化走进--------坚韧坚守
民族传统走出--------坚守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