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经典案例故事集优选50篇

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经典案例故事集优选50篇

中学生教育经典案例故事目录1.魏书生同时担任两个毕业班(146人)班主任的秘诀 (3)2.夏令营中的较量 (3)3.陈晓华激动人心的演讲 (5)4.王金战把倒数第一的学生送入北大 (7)5.用松木板“体罚”学生 (9)6.以一条狗的代价换来了一位医学天才 (9)7.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10)8.以强凌弱的爱德华低头认错 (11)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妈妈 (12)10.长春两千人集体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12)11.每天抽出一小时 (14)12.数学老师给三流学生出的一流数学题 (15)13.“抚摩”出来的画家 (16)14.任小艾和一个主动打队礼的小姑娘 (17)15.李镇西导演“开场戏” (18)16.见面第一天,学生送给他一只癞蛤蟆 (19)17.张万祥利用“微软中国研究院重金筑巢引凤”一文开展教育 (21)18.张万祥利用名文施教 (21)19.血色母爱感天动地 (22)20.借分给学生 (24)21.“佼佼者”几乎“全军覆没” (25)22.丈夫用爱支撑了妻子的生命 (26)23.一堆搬来搬去的木头 (27)24.林清玄经营梦想的故事 (27)25.选准登山的最佳目标 (28)26.一杯救命的牛奶 (29)27.鞋跟上的草纸 (30)28.沙子和珍珠 (30)29.震惊世界的衣阿华大学惨案 (31)30.把难得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 (32)31.荒谬可笑的数学题竟然有答案 (33)32.装订工法拉第叩响了戴维教授的家门 (33)33.逃票的巨大代价 (34)34.一定要洗七遍 (34)35.不近人情的哈佛 (35)36.里根不小心打碎邻居家的玻璃之后 (36)37.诚实值一百分 (37)38.快乐自信的她从小就患脑性麻痹症 (38)39.张万祥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寻常的长跑 (40)40.朱永新成*****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41)41.马寅初读书 (43)42.补课的爱因斯坦 (44)43.比尔•盖茨的自我实现之路 (46)44.请为夸奖道歉 (47)45.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拿”字拯救了一个孩子 (48)46.公立小学在大雪天仍坚持上课的原因 (49)47.钢琴家“刁难”学生 (50)48.苏霍姆林斯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52)49.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给新生看行李 (54)50.爬着上班的校长和吻猪的教师 (55)51.为美德让路 (58)52.特级教师特殊之举 (59)53.一道激起心灵震撼的选择题 (60)54.马卡连柯让曾经抢劫的青年去取钱 (62)55.“肯德鸡”进入北京市场的故事 (63)【经典案例故事】魏书生同时担任两个毕业班(146人)班主任的秘诀魏书生老师曾到过许多师范院校作报告,每到报告结束后,常有很多学生围着魏老师,请他写当老师、当班主任应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魏老师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个学生的助手。

”魏书生老师说:“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也是我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坚持这个原则时,工作就顺利、就成*****;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折、就失败。

”1991年,魏书生老师担任两个毕业班的班主任,而且学生总数高达146人,他还有许多社会兼职工作,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可是班级工作井井有条,班级面貌欣欣向荣。

诀窍就是相信学生,请学生做自己的助手。

他跟同学们谈心说:“老师依靠什么当班主任,依靠什么教语文?就依靠在座的各位助手。

在座的146位同学都是我的助手,都是我的副班主任,都是我的语文助理教师。

大家都成了老师的助手,我们的班集体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世纪班主任必读》)【经典案例故事】夏令营中的较量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A 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

匆匆向前进着。

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

则应步行100公里!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

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

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的酸痛的双肩,轻松的又说又笑起来。

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换发,还千方百计的让她开心。

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的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

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

矮小的男孩子黑穆雄介肚子痛,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他更不肯。

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的喘息。

只过了一会,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 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孩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

当晚7点队伍抵达目的地——大井梁。

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

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

日本的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

日本孩子先礼貌的请大人们先吃,紧接着自己狼吞虎咽起来。

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

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

饭没了,屈有何用?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十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

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

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

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把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

毫不犹豫的乘车离去。

这让人想起了昨天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C 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布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做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中国人。

天哪!这就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

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

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

活动的发起者,该团队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人民币的日元。

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 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日本人满面笑容的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

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确实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些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

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

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棒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

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

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心灵感悟】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是当务之急【经典案例故事】陈晓华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以把陈晓华“受命于危难之秋”,2004年8月半道接受高三(1)班,这是一个“散兵游勇”的普通班,是大家希望丧失殆尽的班级,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班级――陈晓华思考的是怎样找到突破口,带领学生走出低谷。

这期间,他付出了许多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让我们欣赏一下他的几次演说。

8月10日,是他直面学生的第一天,他思考的是:“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既要对准心灵的弦,又要把温暖吹拂到学生的心坎上,树“威”靠魅力和智慧,树“德”靠亲和力与爱心,新官上任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输。

”这个“就职”演说太漂亮了。

他首先问学生:“有临阵脱逃的吗?”,接着,告诉学生:“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进而哟进一步请学生:“给人生加个意义”;第四步,对症下药,告诫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最后,提升意义,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未来“给自己建造房子”。

整个“就职”演说声情并茂,如春风吹拂,如春雨润泽。

9月8日,对学生的第二次演说,中心是;“机遇,其实就在你身边。

”经过一个月的引导教育,班级各个方面出现了勃勃生机,陈晓华这时思考的是如何增强学生的信心,抓住时机,奋发图强,重新启航。

于是,他将自己的人生跋涉,如数家珍和学生款款道来。

从大学里,抓住机遇,学习普通话,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说到在实习学校,担当示范课重任;参加工作后,自己如何拼搏,取得斐然的教学成绩,回忆和朋友编撰书的火热场景……最后,他语调缓缓而沉稳地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我时时,假如当初放弃学普通话?假如当初坚决拒绝在系里上课?假如我实习时不是很优秀?假如我参加工作后马马虎虎?假如我和绵羊不在一起编写资料?平平常常的积累,也许和机遇无关,但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机遇有幸光临,也只能和机遇失之交臂。

高三(1)的同学们,你们的机遇就要来临,能否把握,靠的就是平时的铺垫!”这样有情有理的教育,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吗?不是比生硬的说理,声嘶力竭的说教作用大得多吗?9月底,陈晓华思考的是这样一个切实的问题:经过一段勤苦而艰难的学习,总会有懈怠的时候,应该在路上设立一个个加油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