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教案课程精编版

声声慢教案课程精编版


⑤写秋雁正伤心,使词人闻声思故园,见雁怀家乡
(笔锋一转)“旧时相识”于是最不忍回首的往事,北方的家乡、亲
人,昔日与丈夫伉俪情深的甜蜜生活一下子又展现在眼前,这样“鸿雁传
书”的常用典故就像一把尖刀,戳进她最重要的地方,使她的心更加痛楚
⑥写菊花
满地堆积,已令人酸楚
又加上“如今有谁堪摘?”为反语语气,将残菊直作多情人,看似问
些互不相连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而且象电影镜头一样,首尾相衔,水到渠
成,此起笔落,一气呵成,这选景的眼光,素材的平段物毕竟是历代诗人、词人反复所取,非李清照
所独创,李清照的独到之处在于对这些景物的巧妙运用,就是说他能在这
些景物常用意蕴基础上,匠心独运,再翻进一层,打开一个新的境界。
附注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高潮的火上浇油的作用。
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吗? 明确:“这次第~~了得”这是愁云弥漫天地,苦情到了极限,人生到 了绝境所发出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叹,这两句,词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力, 画龙点睛的手法收结全词,给读者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国破家亡,亲人 新丧,孤苦凄凉,前路渺茫,这一切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 总之,这首词的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浓酒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 雨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孤苦心情,景物虽多,悲情一线贯穿,跌 宕婉转,层层推进。借景抒情中,又间一直抒胸臆这都是感情发展的必 然。开头用叠字,概写举动,环境、心情,实际是贯穿全词的三个方面, 明写环境,暗写心情,而以举动为到线,尾句以“怎么一个愁字了得”收 结,既回应开头,又余味不尽,显然这是一首取景典型,感情强烈,层次 清晰,结构完整的优美词篇。 4、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 这首词采中体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应 该看到,李清照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时代的悲剧,因为靖康之变,使她 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给她的心灵留下无法治愈的创伤,她抒的情,写的 恨,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言愁别恨,也是对 乱世的揭露与控诉。 三、总结艺术特色: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㈠从艺术构思角度看:“有意消愁愁更愁” 明确:古代写愁情的词很多,一般说来都是因为心中有愁才借景加以 渲染,把它表现出来,《声声慢》作者也是借景言愁,但出发点却不是表 现愁,而是要借景消愁,词人是在想方设法,力图摆脱愁情的缠绕,这个 构思起点,显然与众不同。 如开头“寻寻觅觅”是由于她内心的孤独,痛苦,烦闷到了难以自持 的程度,不自觉地在寻找排遣的出路,以求平衡,而这一切举动,正是下
附注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如大珠小珠路玉盘也。不仅技巧高超,最重要的还在于能有层次,有深 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所要表达的内在感情。
问:十四个叠字开头好在那里? 答:十四个叠字,先写动作,后写环境,每写心境,作者因愁苦而寻 觅,因寻觅而感觉冷清,因冷清而更感凄惨,如此循环往复的抒写,为全 词感情的发展奠定了基调,那短促、轻细、凄清的节奏,正好表达了作者 寂寞愁苦的心境,,因而向来为人称道。 ②“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 ~在这刚暖和又很冷,天气冷暖无常的季节最难持养身体。 明确:“乍暖还寒”写秋天的气候不是凉、萧瑟,而是气候忽冷忽 热,异常多变,暗写心情烦躁,因为心情的烦躁更敏感气候的异常。 气候异常与心情烦躁互为因果,环境和心理交相生发,将内心的孤苦 表达得十分微妙。 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上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得过晚上秋风的急迫! 词人喝酒,是想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不稳定数字,表现出喝酒人的百无聊赖 “淡酒”明写酒无味,暗写心中苦 “晚来风急”明写秋风急迫,暗写深秋时节词人满怀愁绪。 “怎敌它”三字将喝酒与风急巧妙联系在一起,通过酒力敌不过风 力,表现借酒浇愁愁更愁,秋风袭人更浓,这里将风与酒巧妙的联系,借 酒消愁徒劳无益,更突出词人愁情深重、难以排遣。 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北方飞来了,心中更加伤感,这雁儿却是旧时的相识 问:词人为什么见到“过雁”就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怎样强化 了这种伤心的感情。 答:“雁过也”北雁南飞,勾起她对国家,北方故乡,亲人,往昔乐 事的无限追怀,想往,而这追怀,想往与眼下处境对照就更加伤心。 “旧时相识”是在痛苦的心境中生发出来的错觉、幻觉,觉得过雁象 昔日为二妇用书递信的旧相识,这幻觉本是偶然的闪念,但却更具体、清
复参加,升腾到更难以忍受的程序;于是撕肝裂胆的呼告就应该应运而生
~~这种愿望与结果背道而驰,有意解愁而愁更愁的艺术效果,正是作者有
意追求的。
这是一种相反相承的艺术,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但也应该看到,这是
一个历尽磨难晚景悲凉的多情寡妇的真实感觉,而正是这种真实感受和艺
术匠心的紧密融合,才更显示出这首词的构思艺术所达到的难得高度
声声慢教案课程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声声慢 李清照
导入新课: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 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 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 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 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 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一、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 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 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 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 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母亲知书 达理、温婉贤惠。18 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 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 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 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 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
要求:自由诵读,小组结合品读,共同疏通词义。 找同学带感情诵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听视频诵读,体会词人的愁情。 齐读注意语速慢,语调低沉。 二、分析全文 1、题解:《声声慢》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 表现出词人晚年国破家亡、孤苦凄凉的心情。 2、读词。了解内容大意 3、分析内容结构 这是一首委婉曲折的长调慢词 上片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威” 开首以四十个叠字唱起,奇思妙笔,千古绝句。 明确:“寻寻觅觅”写动作(实质上是一种下意识的寻求解脱的行 为)劈空而来这个举动,似乎颇难理解,细加推敲变不难知道它们所反映 的是一种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就像有什么东西丢 失了一样,这丢失了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的爱 情,也可能是丢失的心爱的文物,它们似乎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不曾有 过,这就使人产生了一种寻寻觅觅的情思。心中若有所失,想抓住点什 么,结果,除了无边的寂寞和空虚,却什么也得不到。 “冷冷清清”既指当时的环境,又指自己的心情,或者是在环境感染 下的心境。 “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凄凄”承上启下的关键词,它的意义和 作用,是表示由环境凄清的感觉,转而为对对内心凄惨感情的抒发,下面 接以“惨惨戚戚”倾诉出了这极度的忧愁和悲伤。 这十四个叠字开头,历来为人称赞,清人评价:句首十四个叠字,真
附注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 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 悼亡之情。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李清照和着 血泪写下了《声声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绝唱。
㈡从借景抒情方面看,有“翻进一层”的意境创造
明确:
借景抒情是诗词表达感情的主要途径,但借景借得好不好,抒情抒的
妙不妙,还要从如何选景和用景两方面考虑。

选景《声声慢》几乎采用了深秋愁景之大成,淡酒、急风、
秋雁、残菊、梧桐、细雨,样样都是寄托愁思,抒发愁情,渲泄怨恨的典
型景物,词人能不出屋门,坐在窗下,仅仅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将这
附注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晰地回想到了过去与丈夫两地寄书,情意缠绵的情景,如今丈夫已死,家 书难托!于是她的心更加破碎,陷入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中。
下片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词人俯视窗外)满地堆积着遭受风雨摧残而凋落的菊花(在往年, 当菊花盛开时,重要摘几朵戴在头上)现在,哪还有摘菊赏花的雅兴? (而她自身悲惨的命运,不也象这黄花吗?) “满地黄花”写深秋残景,不言情,情自生。 明确:明写黄花憔悴无人摘,暗写人自喻,黄花的遭遇命运也就是词 人的遭遇,命运,寄托着词人自身历尽沧桑的遭遇和晚景的无限凄凉。 “如今有谁堪摘”反诘语气,看似问花,实则问人,反诘语调中满含 绝望,其间包含着多少身世的慨叹和难言的苦衷!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将词人当时的孤独处境和悲凉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细节) ~我守着窗儿,独自一人,怎样熬到天黑呀? 明确:“守着窗儿”特写镜头,所想词人麻木痴楞,魂不守舍的神 情,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悲哀,“守”字用得好,无新朋,无故旧,无去 处,无寄托,只好守着轩窗闷坐着 “独自怎生得黑”用反语语气,直白地呼告,表现词人内心痛苦已达 到无可控制的程度,终于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是内心的凄苦的自然流 露,是苦熬时光,度日如年的新状态的深刻揭示。 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到黄昏,下起凄迷的秋雨,点点滴滴打到梧桐的叶子上 明确:梧桐细雨,典型的秋景,黄昏密密秋雨,点点敲打着憔悴的梧 桐,气氛更悲凉,因为白天已经很难熬,可挨到黄昏,又下起恼人的凄 雨,这点点滴滴,仿佛不是落在地上,而是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所以是 景中寓情,借景抒情。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怎能挨过漫漫长夜? 问:“梧桐~~滴滴“这一句写景在词人感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 答:这三句放在两个呼告之间,起到由情感言潮再导向更强烈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