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材料的研究热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类高分子材料属于智能高分子材料。
1967年Scarpa首次报道了PNIPAAm水溶液在31℃具有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后,PNIPAAm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PNIPAAm的大分子链上同时具有亲水性的酰氨基和疏水性的异丙基,使线型PNIPAAm的水溶液,以及交联后的PNIPAAm水凝胶都呈现出温度敏感特性。
当溶液体系的温度升高到30℃-35℃之间时,溶液发生相分离,表现出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
利用PNIPAAm在LCST附近发生可逆相转变的特性,可以将PNIPAAm设计成分子开关,制备多种智能高分子材料。
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免疫分析、催化、分离提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4.1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PNIPAAm聚合物及其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发现了PNIPAAm许多新的性质[76-78]。
4.1.1药物控制释放利用PNIPAAm的热敏性进行药物控制释放,研究的热点主要是PNIPAAm水凝胶和PNIPAAm纳米粒子体系。
国内著名学者卓仁禧教授对PNIPAAm热敏性水凝胶的相转变理论和应用都做了许多研究工作[79-82]。
PNIPAAm对药物进行控制释放有下面三种情况:①在PNIPAAm水凝胶体系中,当体系温度在LCST以上时,水凝胶的表面会发生收缩,导致表面的水化层收缩,形成薄的致密皮层。
这种致密的皮层阻止了PNIPAAm水凝胶内水分和药物向外释放;体系温度低于LCST时,水凝胶表面皮层溶胀,此时药物可以从体系中释放。
②在以PNIPAAm分子链接枝的聚合物微球体系中,当体系温度在LCST以下时,PNIPAAm的接枝链会在水中伸展,彼此之间交叉覆盖,导致微球孔洞的阻塞,包裹在微球内的药物扩散释放受阻;体系温度在LCST以上时,接枝的大分子链会进行自身收缩,微球表面的孔洞会显现出来,药物可以顺利的扩散到水中,达到控制释放目的。
③在低温条件下,将制得的PNIPAAm水凝胶溶于药物溶液中,通过凝胶溶胀吸附药物。
高温条件下,凝胶体系发生体积收缩,药物会以向外排出的方式控制药物释放。
Hsiue等人采用热敏性PNIPAAm类高分子材料,结合眼药试剂进行控制释放,在治疗青光眼疾病研究中做了许多工作。
他们采用线型PNIPAAm溶液,交联PNIPAAm纳米粒子与线型PNIPAAm溶液的混合物,分别作为药物的两种载体进行了研究。
室温条件下将药物肾上腺素(3H-Epinephrine),包理在蜷曲的聚合物链中或密闭在交联的聚合物纳米粒子中。
通过动物的细胞毒性等实验研究表明:由PNIPAAm制得的两种载药体系,不呈现细胞毒性;降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效应作用时间延长,传统眼药药滴的IOP降低效应维持时间为6h,而采用线型PNIPAAm溶液配制的眼药药滴可以维持24h,交联PNIPAAm纳米粒子与线型PNIPAAm溶液混合体系配制的药滴可维持32h。
体系的相转移温度为34℃,而人体温度为37℃,当药滴滴入眼角膜后,PNIPAAm类载体会发生体积收缩,药物会从载体中释放出来,达到治疗青光眼疾病的目的[83]。
由于PNIPAAm均聚物接触眼角膜后刚性增强,引起病人眼部不适。
Hsiue等人[84]采用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PHEMA)接枝改性PNIPAAm,提高了PNIPAAm网状结构的亲水性,增强了其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
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将形成的线型PNIPAAm-g-PHEMA及其凝胶粒子、肾上腺素配制成药滴(药物释放如Figure.2.所示)。
与传统眼药药滴相比,这种药滴将IOP降低效应时间延长至26h。
通过高浓度PHEMA接枝PNIPAAm制得的药物载体,提高了药物释放效率,在相转变温度以上逐渐释放药物。
并且接枝后的PNIPAAm不呈现细胞毒性效应,说明热敏性PNIPAAm类材料为载体,结合眼药试剂进行药物控制释放,更能达到有效治疗青光眼疾病的目的。
Figure.2. The concept of release mechanism from thermosensitive PNIPAAm-g-PHEMA gel particles.Lee等人[85]制备了热敏性多孔离子型水凝胶,并携带不同电荷的药物,进行了药物控制释放研究。
通过NIPAAm与阳离子型单体三甲基(丙烯酰胺丙基)碘化铵(TMAAI),阴离子型单体丙烯酸(AA),两性离子型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丙基磺酸铵(DMAAPS)、非离子型单体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PEGMEA)分别共聚制得不同类型水凝胶,再分别携带非离子型咖啡因,阳离子型晶状紫罗兰(CV),阴离子型酚红三种带有不同电荷的药物溶质,进行药物控制释放实验。
结果表明:热敏性多孔离子型水凝胶携带的药物,其释放能力与水凝胶自身的电离度、孔隙率以及药物类型有关。
非离子型咖啡因药物的释放率受到水凝胶的电离度影响较小,但其释放率随着水凝胶溶胀比,孔径,外部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阳离子型CV在与阴离子型水凝胶结合时,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以致CV的释放率较低;而采用阳离子型水凝胶结合CV,由于电荷排斥力作用,CV溶质仅吸附在水凝胶表面层,其释放速率相当快。
采用阴离子型酚红研究,得到相反结果。
说明药物溶质与水凝胶带有的电荷性质相同时,药物释放率较高,反之较低。
同时,他们研究了温度的影响,当环境温度升高(>LCST)时,凝胶体积收缩,药物溶质从凝胶中扩散能力增强,导致释放率增加。
Schild等人研究发现PNIPAAm的LCST可以通过共聚或加入盐或表面活性剂发生改变[86]。
Eeckman等人[87]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将热敏性PNIPAAm聚合物,应用到时间-控制药物释放装置中进行了研究。
传统PNIPAAm类聚合物携带药物释放,是通过介质温度改变来控制药物释放,而他们通过在PNIPAAm聚合物包裹的药片中,加入Na2SO4或NaCl,降低了PNIPAAm的LCST。
通过改变盐的浓度,来取代介质温度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如Figure.3.所示)。
药片中加入不同类型和浓度的盐,使其中的药物成分,释放维持时间发生变化。
在27℃的水溶液中,PNIPAAm包裹的药物,其释放维持时间分别为:96±8min(无任何盐成分);108±9min(W Na2SO4=0.20);25±4min(W Na2SO4=0.70);124±23min(W NaCl=0.70)。
说明在PNIPAAm热敏性材料包裹的药片中加入盐, 延长了药物释放时间,提高了药物利用率。
他们还采用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方法改性PNIPAAm,对时间-控制药物释放进行了研究[88]。
Figure.3. The mechanism of drug release from compression coated tablets using thermosensitive polymers in the presence of salts.Kidchob等人[89]将PNIPAAm接枝到多肽微胶囊表面,形成热敏性微胶囊药物载体材料。
这种热敏性微胶囊,在较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敏感性。
通过光学显微镜测试,40℃时PNIPAAm在微胶囊表面形成均相致密表面层,当环境温度降至25℃,表面层变得疏松。
利用这种性质进行葡萄糖释放研究,在低于LCST条件下,葡萄糖从微胶囊内释放较快,温度高于LCST时,释放结果相反。
4.1.2药物输送PNIPAAm类聚合物及其共聚物的热敏性,引起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将其应用到药物传输系统中,制得各种热敏性药物载体,如:水凝胶、纳米粒子、聚合物胶束或膜等药物载体材料。
这些热敏性高分子药物载体,在药物传输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
Chung等人[90]对热敏性胶束作为药物传输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在PNIPAAm分子链末端进行改性,引入疏水或亲水性基团能明显影响PNIPAAm的相转变。
他们通过在PNIPAAm链末端引入疏水性基团(-C18H35)进行改性,与PNIPAAm和疏水性单体的无规共聚物相比,末端改性能更有效的改变PNIPAAm相转变性质。
这由于末端的疏水基团通过疏水部分的聚集,形成疏水性微区。
这种疏水性微区易与水介质中PNIPAAm发生分离作用,最终形成热敏性核-壳结构胶束。
这种聚合物胶束中存在自由线型PNIPAAm分子链,具有与纯PNIPAAm 溶液相同的LCST。
在LCST附近聚合物胶束同样表现出相转变行为。
这种热敏性胶束,可以应用于药物传输进行靶向给药研究。
Chung等人[91]还利用PNIPAAm 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的嵌段共聚物形成聚合物胶束,通过热敏性胶束结合药物进行了传输研究。
通过PBMA部分的自聚集,形成聚合胶束的核中心,PNIPAAm形成胶束的壳层,并起着稳定胶束和产生热敏性作用。
热敏性胶束在LCST附近,表现出明显的热敏性“开-关”行为。
核中心负载的药物成分,可以利用这种“开-关”行为,进行药物输送和释放。
Sakuma等人[92]通过表面含有两种亲水型分子链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作为载体材料结合沙门降血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进行口服肽传输实验。
通过在老鼠体内实验,表明纳米粒子的结构会影响生物体对sCT的吸收。
粒子表面存在PNIPAAm和阳离子型聚乙烯胺(PV Am)两种分子链,会提高生物体对sCT的吸收,而表面存在PNIPAAm与非离子型聚乙烯基乙酰胺(PNV A)分子链的纳米粒子,由于PNIPAAm被PNV A屏蔽,导致生物体对sCT的吸收能力消失。
说明纳米粒子作为载体,提高生物体对药物吸收能力与其自身结构和表面性质有关。
4.1.3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采用热敏性PNIPAAm固定化酶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提高了生物物质的活性和热稳定性,且生物活性物质易于分离和重复使用。
Chen等人[93]对末端为酯基的热敏性PNIPAAm低聚物固定α-胰凝乳蛋白酶做了研究。
在34℃温度下,固定化酶可完全溶解在水中,温度高于36℃,溶液体系发生相分离现象。
与天然酶相比,固定α-胰凝乳蛋白酶表现出更高的生物活性,且热稳定性增强。
经过多次溶解-沉淀循环,回收得到的固定化酶,仍保持高的生物活性,且回收率可达到93%以上。
这种热敏性固定化酶可以作为水解酪蛋白的生物催化剂重复使用。
Chen等人[94]还研究了PNIPAAm及其共聚物对α-淀粉酶的固定。
热敏性材料固定的α-淀粉酶提高了生物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可逆的溶解-沉淀行为,温度高于LCST时,固定α-淀粉酶在水溶液中发生沉淀和絮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