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
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
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前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这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如果在历史观上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就只能叫半截唯物论。
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在自然观上,一般的自然科学家都能坚持自发的唯物论立场,因为他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研究对象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虚构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但在历史观上,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论。
可以这么说,在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上,马克思之前都有或朴素的或机械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在历史观上,都是清一色的唯心史观。
我们先看看伟大的科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的牛顿,在自然科学上,牛顿是作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但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他的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他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注释《约翰启示录》,在历史观上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
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日本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板田昌一,在自然观上基本能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历史观上,也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到了晚年往往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小人,似乎在晚年都难逃天命论的束缚。
究其根源,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动力系统,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
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只有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痕迹,不见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探讨某一事物为什么发生,一般只找到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比如对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归结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去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结果出现了许多回忆录都在大谈自己如何在文革中与四人帮作斗争,如果真的只是毛泽东错信了四人帮,就那么几个人竟可以横行数十年?其实,大跃进与文革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是唯心史观。
也许有同学会说,并非马克思才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我国古代的孟子就说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唐太宗李世民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是都很重视民的作用吗?其实不然,无论孟子还是李世民,都把民当作统治的对象,而不是国家的主人,更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虽然他们的看法有进步性,但仍然是唯心史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彻底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科学统一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唯心史观划清理论界限。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社会的本质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这个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结构,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作为与社会意识相对立的社会存在,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社会存在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这个概念的,社会存在离开人类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现象,社会物质关系,是第一性的东西,但又不等同物质范畴,社会存在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意识结构,即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社会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是第二性的社会现象。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的扩展。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划分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在历史观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划分两大阵营的标准。
(1)考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无非是两大类:社会物质现象与社会精神现象。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史学家都不能回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社会现象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研究、解决一切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处理社会矛盾、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经济规律、认识社会规律……)(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劳动者是人的能动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个别英雄人物或客体精神的意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英雄或上帝创造历史。
因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两种历史观的分歧、斗争的焦点。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
我们认识和处理一切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都必须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否则,就会犯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2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
奴隶社会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在社会意识上奴隶对奴隶主绝对的隶属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迫害(带上手铐脚镣强迫劳动、用活奴隶陪葬等)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封建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上封建伦理纲常的等级森严,达官贵人与布衣小人不能逾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资本主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废除等级,资本家有平等的生产权、贸易权、经营权;工人阶级有平等的接受资产阶级剥削的权利。
反映到社会意识上是自由平等博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虚伪性。
离开人们的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生活过程,就不会有社会意识的产生。
(2)社会存在制约了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
我们做一些比较:封建社会早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存在决定宗法关系的不可逾越。
刑不上大夫……封建社会中后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但没有那么绝对,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我国的情况: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高集权制的社会存在决定反对竞争,论资排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鼓励竞争尊重知识和人才……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物质关系的改变,我们现在经常提到,转换观念的问题,就是说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之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面性: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和改革走向胜利,错误的理论使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
(文革的阶级斗争人为地扩大化和改革开放中特色理论与初级阶段理论)(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经建立,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社会存在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相对独立性上: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上的不完全同步。
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存在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超前于社会存在的现象。
我国现阶段:存在封建意识的残余传统观念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官本位的思想的表现:“人贵言显人微言轻”;“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都是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
一切向钱看,惟利是图,见死不救,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
同时,也存在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思想意识,比如义务劳动、无偿献血、助人为乐不记报酬等行为。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作用,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生产力水平高于我国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意识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意识。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由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但生产关系的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意识高于资本主义。
(80年代美国学者的实验:小瓶与三粒珠子)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易经、四大发明、孙子兵法、伦理思想等构成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把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就会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宗教观、艺术观和哲学思想等是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
第五,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看,有促进与阻碍两种情况,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本质的理解要么是被神化为由上帝或者其他神灵预定的秩序,要么被精神化由个别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
这些都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宿命论与唯意志论)。
旧唯物论在社会本质的问题上也没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他们把社会本质自然化,把社会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唯物史观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