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顺德容桂中学胡素冰摘要翻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以课本内容为载体的题目越来越多,回归课本已经是一种趋势。
在中考复习备考中如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有些教师却又不知所措。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设计课堂学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何挖掘课本中各类潜藏的资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提高中考备考复习效果。
关键词并联法串联法归纳法图片法翻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以课本内容为载体的题目越来越多,回归课本已经是一种趋势。
其实,化学课本中所有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所有图片与习题的选取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推敲、精挑细选出来的,大多都蕴涵着丰富、深刻的背景。
学生通过课本学习知识,通过课本提高能力,课本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守的重要考试依据之一。
复习备考中回归课本,是抛弃“题海战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
回归课本,很多教师都知道它在复习备考中的重要性,但如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何挖掘课本中各类潜藏的资源,如何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有些教师却又不知所措,所编写的资料也是课本的简单重复或知识的罗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在中考备考复习中,笔者借助自己编写的课堂学案为载体,作了以下四方面的尝试。
1、采用“并联法”回归课本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里具有并列逻辑关系的知识同时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质量,更有利于知识的提取与运用。
如果回归课本只是单独要求学生去翻书,或把知识点简单的重复和罗列,学生根本没多大兴趣。
例如在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时,可以借助物质的分类,把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内在联系进行“并联”回归。
如下表:条化学方程式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更易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有目的展示其实际的应用,再次深化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达到优质备考复习的效果。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通性等回归课本知识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发掘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这样在备考复习中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2、采用“串联法”回归课本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中具有隐性联系的相关知识,如同物理学中的串联电路一样的知识体系同时“串联”呈现在课堂学案中。
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初中化学课本主要学习了16种物质,其中有:四种单质(O2、H2、C、Fe)、四种氧化物(CO2、CO、H2O、CaO)、二种常见的酸(HCl、H2SO4)、二种常见的碱[Ca(OH)2、NaOH]、四种常见的盐(NaCl、Na2CO3、NaHCO3、CaCO3)。
在回归课本时通过设计学案,以某一种物质为核心,将其它相关物质串联起来。
如对Fe的课本回归:Fe3O4 ← Fe →Fe2O3 → FeCl3 → Fe(OH)3 → Fe2(SO4)3 →Fe → FeCl2在复习时要求学生把知识点在课本中找出来,按照设计的阶梯问题在课堂学案上写出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一些特殊的反应规律:1、Fe燃烧。
(问题:Fe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物是什么?Fe能代替红磷作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验物质吗?某一铁丝不能在刚收集的一瓶氧气中燃烧,原因有哪些?……)2、Fe生锈。
(问题:Fe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是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Fe除锈。
(问题:要除去Fe表面的铁锈可以用哪些物理或化学方法?用什么物质除锈比较简单?除锈过程发生了什么反应?……)4、Fe置换。
(问题:Fe与稀HCl、稀H2SO4或一些可溶性盐发生的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是多少?H2、C可以置换铁的氧化物,工业上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也是置换反应吗?……)5、Fe颜色。
(问题:单质铁的颜色?还原性铁粉的颜色?铁锈的颜色?含有Fe2+溶液的颜色?含有Fe3+溶液的颜色?Fe(OH)3沉淀的颜色?……)借助课堂学案,分散在课本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串联了起来,而且学生有能力从课本中找到该知识的落脚点,不但再次深化了该知识内涵,更挖掘出各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的规律,从而使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得到顺利进行,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但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理清不同知识间的联系,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来安排和串联相关知识,每两个知识点间必须要有一个结合点。
3、采用“归纳法”回归课本该方法是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把课本中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对比、归纳在课堂学案中,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众多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思维和集中思维。
例如在复习“探究性实验”时,初中课本用磷燃烧(4P+5O2点燃 2P2O5)探究的实验有三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燃烧条件的探究。
如下图所示:在课本中要求学生找出各探究实验的落脚点,按要求在学案中写出各探究实验的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可以得出的其它结论。
再如在复习“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木炭还原氧化铜是教师或学生亲手做过的实验,在回归课本过程中可以把它作为源头,将初中涉及到的“三大还原剂”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复习。
如下图2:结合上述三套装置,回答下面的问题:X ——常见的纯净气体A——氧化铜、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1、若X为CO2,C处放出的是可燃性气体,则A处的黑色粉末是,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处所发生的现象为:,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2、通入X气体,A处纯净物变红,B处出现白色浑浊,则通入的X气体是,A处的黑色粉末是,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处尾气(是否需)要点燃3、通入X气体,A处纯净物变红,管壁上有水珠出现,B处石灰水无变化,则通入的X是气体,A处的黑色粉末是,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处尾气(是否需)要点燃4、使A管左端密封,在反应后,A处黑色粉末变红,B处出现白色浑浊,则A处的黑色粉末是,A处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处尾气(是否需要)点燃。
这样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挖掘出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就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将零碎知识系统化,不同知识网络化,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准确地选择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要十分清楚学生对该知识掌握的程度,合理的分配时间,做到有选择性地回归课本。
4、采用“图片法”回归课本课本中的插图贮存和浓缩了大量的资源,插图中所包括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文字的叙述,它能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一些隐含的化学知识,在回归课本时把它们有选择性地在课堂学案中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思维更具有辨证性,所学知识更为有效和完整。
例如在复习“金属化学性质”时,课本里有一幅卡通插图,如图3。
这幅插图不但说明了Mg、Zn、Fe、Cu四种金属和稀HCl反应的现象从而判断出它们的金属活动性,还隐藏着一个信息:不同金属的反应规律必须要在同一条件下才能比较,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中“对照”和“对比”的条件。
又如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如图4,是物质电离以及溶液之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它隐含的信息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而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教师在备考时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不见得很好,原因是学生相关的题目做了很多,但对该知识点本质的理解还没有完全过关,导致做题多变成了负担多,稍微跟不上的学生就会放弃。
如果借助该图回归复分解反应条件,不但令学生兴趣浓厚,而且难点突破也显得简单: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的减少,反应物必须要溶于水或溶于酸才能相互交换离子进行反应,而生成物必须要有水、沉淀或气体中至少一个条件,反应才能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反应才能完全进行。
再如在复习“酸的通性”时,如图5,是一些课本中的插图,要求学生在学案中写出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能体现酸的哪些性质。
这样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巩固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课本插图,还可以把它还给学生,让他们据图自编题目,然后教师用课堂学案整合回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成为备考复习真正的主人。
借助课堂学案,为学生搭建平台展开讨论:这幅插图隐含了什么化学信息?这条题目我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怎样改正错误?学生就会很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
通过讨论,亲身感知错误的经历,就能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突破该知识的难点,而且明白解题的思路,学会解题的方法,形成解题的能力,学生由错误中得出的真知便记得更加深刻。
总之,中考化学总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知识的精细加工,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详细讲解和分析,以求“双基”的落实,夯实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关注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将单一的、零散的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使学生思维能更上一层楼,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俯视整个知识体系,从而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时能从多个方向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使备考复习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年7月出版(2)《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王祖浩,湖北武汉,2002年出版(3)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2006年4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