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细节展现精彩课堂
摘要】教学中被忽视的细节往往包容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教学
中每一个细节可能会生成一次精彩。
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实践与体现。
我们需要精心预设、探究捕捉、评价提升中成就细节,实现精彩课堂。
【关键词】教学细节;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11-126-01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
因时,他只说了5个字:成功在细节。
成功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而教学细节,即是
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关节点,对教学具有重要推动和联接作用。
关注
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数学课堂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组成的,鲜活的课堂教学
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
因此,关注课堂和细节是焕发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
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的细节价值,并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
课堂呢?
一、精心预设中把握细节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它的背后
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
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
生成一些精彩。
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在一个个教学细节的预设或生成中得以提升。
(一)深挖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
整合和利用。
细节,其实也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虽然对“循环”的意思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非常强调,但大多数学生
不易理解“循环”的真正含义。
为了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老师在课始进行了巧妙的孕伏。
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讲了两遍后,然后问学生:“这个故
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老师在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
相同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
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教学“循环小数”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了。
(二)了解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
而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强,
上课有时会不由自主的分心,他们的注意更容易被那些直观、形象的情景所吸引,他们喜欢
新奇事物,对感兴趣的内容表现积极。
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尽
量可以与学生心理期望的学习活动相吻合,让学生用愉悦心情去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从而
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演绎精彩课堂的关键。
二、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
韩信的故事中写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同样,上课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课
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细节成就了完美!
(一)让发现尽显细节之美
教学细节往往蕴涵着科学素养。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生成精彩,每一个细节也可能会错
失精彩。
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细节,用耳朵去聆听细节。
教师既要让不同学生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自由提升,又要想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让精彩悄
悄溜走。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不一会儿,几种方法已展现
出来。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一一用课件加以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
正当教师准备进行下个环
节教学时,有一只小手高高兴起:“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我是用小圆片摆的,长方形能摆2个多一点,而正方形能摆3个多一点,所以我发现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
”也许
是这位教师课前没有预测到学生可能用圆片摆,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只是轻轻地说“这种方法也可以”,就让这一精彩的发现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如果那位教师捕捉契机顺势引导学生:“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说一说?”如果有学生听懂了,就让他们再介绍一下,如果别的学生似懂非懂,也可以对那位发现的学生说:“你还愿意把你的想法再大声地告诉其他其他同学吗?”这时,不仅又给学生一次机会,也给了大家一次机会。
此时,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动手验证,而那位发现者也会满怀喜悦,还会自觉地帮助旁边的同学。
此时的课堂,必将是主动学习的活泼场面。
(二)让讨论催生细节亮点
智慧在碰撞中生成。
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情绪反馈中察觉到。
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当学生感知了对称的概念,知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对称物体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有的物体太硬,像茶杯、铅笔盒等,不好对折该怎么办?”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教师却捕捉到这一细节,他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兴法,他们陆续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老师,可以用尺子量!”有的说:“老师,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
”还有的说:“老师,可以先照物体的样子画下来,再对折!”不失时机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否则他们能想到那么多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这些“意外”的事件,大多是演绎课堂精彩的亮点。
细节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它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蕴涵着课堂的大量信息,是学生、教师发展的节点。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