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滨江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 项目概况 (1)1.2 建设单位概况 (2)1.3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研究范围 (2)1.4 项目建设内容及主要工程量 (5)1.5 主要结论 (6)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7)2.1 项目背景 (7)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4)3.1 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况状 (14)3.2 自然条件 (14)3.3 项目区水环境 (19)3.4 生态环境现状 (22)3.5 项目区粮食生产现状 (23)3.6 实施条件 (24)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措施 (26)4.1 项目建设目标 (26)4.2 项目建设措施 (26)第五章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量 (29)5.1 土地集中整理工程 (29)5.2 优质粮生产基地农田基础建设及土壤改良 (33)5.3 **省级湿地保护工程 (37)5.4 农民集中居住区工程 (59)第七章项目管理和实施计划 (60)7.1 项目管理 (60)7.2 实施计划 (63)第八章工程投资估算 (64)8.1 编制依据 (64)8.2 项目主要内容 (64)8.3 概算总价 (65)8.4 资金筹措 (65)8.5 项目还本付息计算 (65)第九章环境评价 (68)9.1 环境状况 (68)9.2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8)9.3 施工期环境保护 (69)9.4 环评结论 (70)第十章效益评价 (72)10.1 社会效益分析 (72)10.2 生态效益分析 (73)10.3 经济效益分析 (73)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农业产业园1.1.2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滨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1.1.3 项目拟建地点和实施范围****农业产业园位于****市**区**镇,这里与镇江仅一江之隔,自古就有“京口**一水间”之说,是****城区的南大门和对外的窗口。
****农业产业园南临长江,北接沿江高等级公路,东靠**路,西临**大桥北接线,规划面积约8000亩,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以**镇文化路为界分两大块,其中南侧沿江湿地保护及生态林建设面积3000亩,北侧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面积为5000亩。
1.1.4主要建设内容针对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要求,初步确定了“土地集中整理”、“优质粮生产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及土壤改良”、“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四个工程建设内容。
1.1.5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34327万元。
1.1.6资金筹措由**区政府自筹17327万元,向**区农业发展银行申请贷款1.7亿元。
1.1.7建设期项目建设期约2年1.2建设单位概况****滨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局出资设立的区直属国有企业。
公司于2006 年7月开始筹建,办公地点位于****市**区**生态农业产业园,注册资金1000万元,法人代表***,现有员工18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包括本科以上学历5人。
公司经营范围为:农业开发,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及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农业机械销售及农业生态旅游。
公司法人代表***, 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在县、乡级政府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熟悉经济管理、农业和农村工作,经营理念清晰,工作协调能力强。
现任****市**区常务副区长。
1.3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研究范围1.3.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3.1.1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3.1.2有关规定和文件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3.《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4.《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6.(关于印发《江海堤防达标建设大中型建筑物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和下达前期工作任务的通知)苏水计(1997)181号7.《**省江海堤防达标建设修订设计标准的通知》苏水管(1997)80号8.《关于我省长江远期防洪(潮)设计水位及沿线建筑物设计标准的通知》苏水计(1997)210号9. 我国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等。
1.3.1.3标准和规范1.《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2.《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3.《防洪标准》GB50201-944.《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5.《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6.《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7.《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9.《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水利电力部(1984)1.3.1.4地方性文件及有关计划、规划1. 《****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3. 项目区涉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市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交通等部门专项规划5.公司委托《****农业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1.3.1.5项目区有关资料1.项目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面积量算表、汇总表3.项目区土壤资料4.项目区农业区划资料5.项目区道路情况资料6.项目区水利现状资料7.项目区涉及村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1.3.2 研究范围本次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2、建设条件;3、建设目标和建设措施;4、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量;5、项目管理和实施计划;6、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7、环境评价;8、效益评价等。
1.4 项目建设内容及主要工程量**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约8000亩,其中优质粮生产基地5000亩、湿地保护区3000亩。
针对产业园的建设,初步研究和确定了“土地集中整理”、“优质粮生产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及土壤改良”、“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建设内容。
其中:1、土地集中整理,包括2.8公里江堤加固及堤顶机耕路2000米、疏浚灌溉排涝河道10条,吹沙回填面积200亩,场地平整450亩,水闸新建、改建各1座、排涝站3座、翻水站2座、配电房3座等。
2、优质粮生产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及土壤改良,主要包括:田间机主次机耕路12条,共73800平方米,主次灌溉渠23条39200米,土壤改良5000亩等;3、湿地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主要包括湿地生态水体恢复250亩、湿地植物恢复1100亩,经济林建设750亩、苗圃建设800亩等,4、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1.5 主要结论1、项目区粮田服务的水利设施老化不全,加上管理措施不完善,水、旱灾害较为严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
目前,**地方政府对将来的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很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也具有很高的积极性。
因此,项目改造建设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立项得到了**区政府、****市政府的支持。
3、通过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4、项目实施后,防洪圈封闭,排水系统完善,旱涝保收,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后,便利了耕作,提高了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质量、粮食产量,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5、通过土地集中整治,将滩涂进行改造,拆除零星的农民庄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区的新农村建设也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经济上是可行的。
同时亦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效益分析,该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党的十五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决定》指出: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必然要求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并且指出今后农业发展地重点在动植物品种培育、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植技术、农业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200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今后的农村工作重点是:1、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压缩不适销产品和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2、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大力发展以公司带动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从今年开始各级财政要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活动资金支持各地有计划、有重点的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抓紧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试验室和科技园区。
并制定政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先进技术产业集团。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位置优越。
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地形平坦,河网密布,水陆效通便利,是****市粮食的主产区之一。
全区总面积7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42万亩。
人口50.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53万人,200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业增加值9.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区经济发展快速发展。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给**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沿江地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从**沿江地区目前的农用地利用现状来看,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1、用地布局不太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交叉现象,尤其是村镇建设用地零散分布,造成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交错,彼此有一定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