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一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
本课时第二个环节安排了听录音范读和师生齐读。

在进行名句赏析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

②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

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③讨论法
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四、教法运用
①情境教学法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

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两个小故事把学生导入到《师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师说》一文中的思想美。

②点拨法
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

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

③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5分钟)
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①程门立雪(内容略)
②秦始皇拜荆条(内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

”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

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

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
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

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那么我们作为今人,又该如何认识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韩愈当年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学在学了《师说》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该如何尊师重学的问题上用行动作出最正确的回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
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2.写作背景简介: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 (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不平则鸣,勇气可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8分钟)
1.听配乐示范朗读,然后老师强调读准下列字音。

(字音可用课件展示)
句读dòu 无长zhǎng无少或不fǒu焉近谀yú郯tán子
苌cháng 弘老聃dān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 师生一起朗读。

(四)点睛名言,鉴赏语言(5分钟)
1.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学生试着翻译名言并背诵。

(五)总结本文的重要古今异义词(3分钟)(通过做课堂练习题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抢答,然后在书上做重点标记即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今之众人
6.小学而大遗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句读之不知
(六)第一段赏析(16分钟)
1.学生先齐声朗读本段一遍。

2.由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1)教师示例:针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提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2)要求:①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②问题要有启示性;③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3)在前面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老师点睛本段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重要实、虚词:师、道、受、乎、也(明确在本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4.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这个观点?请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七)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

六、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作者简介
“文以载道”
韩愈的文学主张“词必己出”
“陈言务去”
“不平则鸣”
(二)第一段赏析
第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段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本板书旨在突出教学的重点,以配合对课文的讲解。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为《师说》第一课时的设计,和本人在执教本课时的设计大致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对古文化的精髓的确了解太少,比如,学生对文中的名言并不能顺利找到。

因此如何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实现积淀民族文化的目标,教出语文的“味”来,还是我们需要长期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