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一、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安排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容之一,是不断探索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容及措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即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第二个阶段,即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

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培养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校由专职教师完成。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由企业提供具体工作项目、任务,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完成岗位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主要由专职教师承担,实训项目主要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分别在校、校外实训基地交叉进行。

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各门课程教学当中。

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本阶段完成技能实作、兴趣课程、修养课程、知识拓宽与提升课程等的学习。

重点强化岗位核心技能、进一步挖掘职业兴趣、拓展岗位能力、提高发展潜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形式实施。

由企业的兼职教师加以主导,校的专职教师辅助。

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顶岗实习的教学中。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实施了“订单式培养”,与企业进行了合作,举办班等为用人单位对口培养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学习,赴顶岗单位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既增强了专业实践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生活补贴,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合作企业还全程参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使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到用人单位后很快能融入企业,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以首次就业率、对口行业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就业业发展率作为检验办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考核结果反馈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开发基于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每门课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大纲和讲义;积极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容,制定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专业培养方案。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基于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公司、企业,大大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学习南方经验开创实习就业新局面介休市职业中学校强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

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这次南方学习和考察,并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发展的趋势与学生实习就业的优势,坚定了我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创了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的发展。

一、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意义“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根据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分析,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职业学校办学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的去处是工厂、企业。

职业学校与企业是社会中关系平等的两个单位,职业学校要实现就业的办学方向,就得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双元式”、“专业委员会指导式”、“产、教、研”等方式的开展,促成了职业学校教育的学以致用、促进了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我校紧跟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成立了招生就业办公室,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通过规学生实习就业程序,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1、创新模式,开拓校企合作新途径根据学校汽修专业发展的需求,我校与四通汽修厂合作十几年,创建了较高标准、固定的汽修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信宜通公司、利达公司的合作为学校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基地,2008年,学校领导经多次考察与调研,与三佳公司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我校开设了“有机硅班”,采取“1+1+1”的培养模式;2011年,学校与英业达集团举行了盛大的协议签定、授权与挂牌仪式,英业达集团委托学校为英业达集团人才培育基地,开办英业达人才培育班(焊接专业);学校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创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2、开展工学结合,保障学生的就业实习为进一步落实和做好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规了学生的就业实习的工作程序,即:搜集招工信息—筛选招工企业—班子集体确定后选企业—征求学生意见—考察相关企业—召开家长会议—护送学生上岗—专人跟踪服务;近几年,学校分别与海尔集团、恒星基电子厂、常熟达富公司、英业达集团、和硕集团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协议,共有700余名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在校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培养人才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等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

3、全程服务,促进实习就业工作的发展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这对企业的良好发展和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服务好学生实习就业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我校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企业不稳定的因素,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

一是每批学生离校实习、就业之前,我校都要召开学生专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求学生在岗位上要有四种精神,即:学习精神、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

二是在安置企业的选择上,我们把“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社会保障全、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做为首选,保证让学生有一个可靠的、安全的、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我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及指导,对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压力进行疏导。

四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我校在学生实习单位设立了办事处,有一名中层领导坐阵负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问题,同学们的信任,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理由。

五是我们懂得学生的事情没有小事,小事的背后就是大事,家长把学生交给我们,我们感觉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让家长放心。

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中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加之我校全体同志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落实,使得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做到了实习岗位好、就业率高,且稳定性强,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三、学校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思路中职学生实习就业是一项既重要又面临诸多困难的工作,我校在摸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走向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54321工程”,即提升“5”个“共同”——在过去已有的校企共建基础上,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合作涵,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推进“4”项合作——明确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实行“3”层对接——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建好“2”种“课堂”——学校建到企业中,企业建在学校里;最终实现“1”个目标——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一主线,持续深入地展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抓好五个方面的共同合作作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行三层对接,建立两种“课堂”等举措,真正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共赢,最终达到彰显中职特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市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介休市职业中学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在此模式下努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一、做法与不足:学校在合作条件成熟、合作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将机电专业、数控专业、化工(有机硅)专业、汽修专业分别与介休利达洗煤设备公司、介休多智管模公司、三佳新材料(有机硅)公司、介休四通汽车修理厂等企业实行合作办学。

合作企业提供实训设备、部分专业教师(如三佳新材料(有机硅)公司把工程师派往学校,给学生讲授生产流程、工艺、安全等专业课程)、学生实习岗位,并接受优秀毕业生就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