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

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主要内容: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学校: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

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影响:1.学校要求社工提供的社工服务必须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2.学校要求社工提供的社工服务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秩序。

3.学校要求社工提供的社工服务必须确保专业性与科学性。

4.学校应该为社工服务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平台。

5.学校的地理环境、学生结构、学生的主要问题或需要决定学校社工的理念与理论的定位及工作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6.学校的内外部资源状况决定学校社工的运作规模及实施效果。

1、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什么是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书对此的界定是: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

这个定义指出:(1)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它需要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背景,因此,它有别一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2)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但为了学生问题的尽快解决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需在教师、学校有关管理人员、家长、社区相应机构工作人员配合下开展具体服务,因此,上述人员有时不仅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特征(一)服务对象特征以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

6-18岁人群,生命力旺盛但又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特别是青春期少年。

对社工服务的要求一是多提供具有保护性、支持性及排除危险因素的服务;二是设计与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服务活动;三是以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互动,学习、运用青少年语言和文化。

(二)服务理念特征优势视角需要取向:将学生的问题理解成学生的需要,反对问题学生的概念,反对对学生标签化。

潜能挖掘:相信青少年具有巨大的生命潜能,强调对学生的服务目标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困境,满足现实的需要,而是注重在协助其解决问题、排除困境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探索自我挖掘自我。

(三)服务行动特征团队合作行动资源链接行动三、学校社会工作与相关社会工作实务的关系(一)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相近:1、受助者年龄群体相同2、操守的价值观相同3、依据的理论基础相同4、工作的目的一致不同:服务的平台不同服务范围不同服务运行机制不同(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家庭社会工作联系:1、学生困境的评估需要家庭信息2、学生困境的改善需要家人的支持3、家访是学校社会工作经常运用的工作方式差别:1、工作理念的差异2、工作重点的差异3、工作方法的差异(三)学校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联系:1、学生问题与困境的评估需要社区提供信息2、改善需要社区支持3、社区为学生提供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工作服务区别:1、服务对象差异2、服务形式差异3、工作者要求差异(四)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相关专业的关系德育工作心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社会工作后勤保障知识基础伦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共青团理论、少先队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医学、营养学、生理学工作取向思想品德心理困扰与障碍集体意识与行动思想觉悟发展社会工作功能身体健康设计层面思想、道德心理、情绪规范、服从组织约束人与环境谋和人身安全工作方法说教诊断、测验、治疗谈话、会议活动个案、小组、社区物质提供对象范畴个人、团队有需要的个人班级团员、少先队员学生、家庭、学校、社区个人专业资格教师资格、思政专业教育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资格、教育学政治素质社工资格、社工专业医师、营养师、保安、医学、营养学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一、学校社工的价值观(一)影响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工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案主价值观工作者价值观(二)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Allen-Meares社工价值观应用于学校社工中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每个学生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自主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每个学生都应被允许享有共同学习的过程尊重个人潜力并支持个人的志向使其得以实现认知个体的差异性,介入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学生达到教育上的目标每一个体与其他人不同,这些不同点应得到尊重每个孩子不论其种族、经济地位如何,均有权在学校中获得同等待遇廖荣利1.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权利2.学生在学习和适应上有困难是个人行为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3.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天赋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潜能4.相信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适应不良是与家庭、学校、社区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5.认清学生除了在学校得到应有的服务外,还有赖于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充分服务6.深信学校的各种设施与活动,应该以逐步形成学生社会化人格为目标7.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对团体职责的表现8.坚信学校社工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原则9.关于学生:承认学生的价值、权利、尊严,承认独特性,相信他们的能力10.关于群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是连接的11.关于学校:学校有责任关怀每个学生的福祉,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12.关于工作者:学校社工必须具备社工的基本价值理念、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遵守学校社工的伦理准则、并不断学习、成长。

(三)学校社工实践原则优势取向原则资源链接原则提供机会原则主动服务原则优先性原则二、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终极目标自我实现、潜能的挖掘、适应环境、有能力建立家庭、服务社会中期目标学习处理问题的放啊、学习与人相处、学习为自己建立支持网络、学习自我调整具体目标协助学生对自己问题的觉知、协助学生疏导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三、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对学生的功能1、促进学生学业的建设功能2、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功能3、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功能4、学生身心障碍的治疗功能5、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功能6、学生支持资源的连接功能7、促进学生成长的发展功能对学校、家庭、社区的功能对学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校实现民主与公正,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家庭:增强家庭对子女的教养功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公正,增进家庭功能对社区:消除社区的安全隐患,青少年可以成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增进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服务于社区居民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一、历史发展阶段访问教师时期(1906——1930)19世纪末,移民涌入城市。

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关注1906、1907,民间机构雇佣友好访问员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1910,友好访问员改称为访问教师1913,纽约市政府教育局在罗切斯特设置访问教师1916,举行第一次全国访问教师与家庭学校访问员会议1919,成立专业组织:美国访问教师与家庭学校访问员协会,1921更名为全国访问教师协会1921,访问教师在社区进行少年犯罪防治的试验计划1930,美国31个州雇佣了224名访问教师特点:服务提供者:民间发起,雇佣访问教师服务理念:承认家庭、社区对孩子的影响需要的回应:传递强迫入学的观念,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关切学校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介入的焦点:学校、家庭、学生、社区及其关系工作方法:访问和个案管理传统临床工作时期(1930——1950)精神分析洪流的冲击,访问教师扮演治疗者的角色20世纪40、50年代,服务对象扩大到对家长和教师的服务,1943年,全国访问教师协会更名为全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1955年,与其他社工协会合并为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方法包:个案、小组、社区组织等发展特点:关注服务对象心理,特别是情绪,实务模式是传统临床模式,介入的焦点是学生。

学校社区变迁时期(1960——1990)学校社工开始协助改善学校的失功能60年代,社区学校模式。

70年代,四种学校社工服务模式,传统临床模式,社区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及社会互动模式。

1978,制定了学校社工准则,1980开始准备学校社工资格证照考试。

特点:关注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学校的质量。

多元化发展时期(1990至今)受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学校社工开始关注学生、家长、教师的因应行为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注重整合性的服务。

1992,进行学校社工第一次证照考试。

特点:对学校问题以生态系统角度全面进行分析,采取整合式的服务方式,介入的焦点是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俄关系,以及整个生态环境。

二、学校社工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发展(一)在香港地区的发展1、历史线索1968,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现合并为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在观塘职业训练中心退行学校社工。

1971,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召开首届有关学校社工的研讨会。

1972,成立学校社工委员会1973,召开第二次学校社工研讨会。

1974,教育司与福利署拨款在部分学校试办学校社工。

1991,出台《跨越90年代香港社工白皮书》2001,香港所有的中学达到了一校一社工。

2、服务内容和方法服务对象:学生及家人服务范围:学生身心成长的适应,学校生活的适应、行为及情绪的困扰、人际关系协调。

工作形式: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综合性活动及咨询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