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入园前应做哪些准备【摘要】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由于家庭和幼儿园的教养环境、成人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成人和幼儿的关系、幼儿的角色地位等不同,幼儿入园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为了使幼儿尽快地渡过这一适应期,顺利地溶入幼儿园的生活,本文从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对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做了深入阐述,并论述了幼儿入园前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以使家长和幼儿园协调配合、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共同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入园幼儿入园前都应该做哪些准备?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不值一提的事情,认为幼儿入园前只需准备好的衣物、用具就行了。
其实不然。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包含有丰富的内容。
这里不只是简单的幼儿自身的衣物、用具等方面的准备,更多的是父母和幼儿园及教师围绕幼儿入园所作的各方面准备,包括物质、心理、能力等。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一天还生活在熟悉、温暖、宽松的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宠爱,生活自如、随心所欲,而到幼儿园后,却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素不相识的同伴,保教人员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而且孩子们在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孩子在入园之初会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甚至害怕的情绪,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渡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需要家长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同时幼儿园及教师应开展一些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活动,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家庭、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一、家庭准备孩子上幼儿园前,家长最重要的是先去了解孩子即将就读的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园的时间安排、活动方式及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这样家长可以先在家里让孩子尝试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向幼儿园的生活靠拢,使孩子顺利地入园,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生活方面的准备1、作息时间逐渐调整孩子的生物钟,使孩子一日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
主要包括:(1)早睡早起:孩子早上起床的时间要考虑到穿衣、盥洗、吃早餐和路上所需的时间,保证从从容容,大人上班、孩子上学都不会迟到。
晚上入睡的时间则根据孩子需要的睡眠量来定,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2)每天午睡: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中有午睡,这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
对于在家里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最好在上幼儿园之前养成午睡习惯。
(3)独立入睡:许多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一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
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
另外要将孩子的入睡习惯告诉老师,争取老师的帮助。
2、生活自理能力入园后,孩子将面对二、三十个同伴的大集体,一些生活方面诸如穿脱衣服、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基本上要靠自己去完成。
入园前家长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吃饭训练①自己吃饭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
多鼓励,耐心些,可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心;孩子吃得好时要及时奖励或肯定;如果吃饭过慢,可以一次少盛一点饭,吃完了再添,这样让孩子在吃完后享受一种成就感。
预先的一些“小费事”可以换来饭后的“大省事”:在孩子饭桌周围铺一些废报纸接洒出的饭粒;使用打不破的碗;给孩子穿上易清洗的围兜。
不要在旁边逼着、催着孩子吃,以免破坏孩子尝试自己吃饭的热情和兴趣。
②固定时间和地点吃饭时间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
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
③不偏食不挑食如果家中的食物品种单一,孩子的口味习惯也就往往比较单一,碰到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很难接受。
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2)入厕训练孩子入园时天气还较热,一般穿的是单裤,可以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
有的幼儿园使用的是幼儿坐便器,孩子用起来比较方便。
如果是蹲坑,由于孩子没用过,就得事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训练:在平地上摆两块砖,间隔一定距离,和孩子比赛上、下、蹲下、起来的动作,并逐渐加宽两块砖中间的距离和高度。
然后训练孩子双脚踩在砖头上站立、脱下裤子下蹲、站起来拉上裤子等一系列动作,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3)自己穿脱衣服、鞋子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话,在衣服上缝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后、左右。
孩子到幼儿园穿的衣服和鞋一定要舒适、方便脱穿,如:宽松的、有松紧带的裤子,前面系扣的衣服(衣服的纽扣大一点,扣眼也开大一点),套衫的领口要松一些,最好是前面或肩上有2个扣子,鞋子最好选择有松紧带的。
如果穿脱过于繁琐,会给孩子增加很多困难,另外孩子还会因为穿得比别人慢而自尊心受挫。
父母要有耐心,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可以通过儿歌、比赛的方式,使穿脱衣服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
注意: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方法,只要孩子穿得快,穿得好,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
3、卫生习惯孩子入园前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社会交往及语言发展对即将入园的幼儿来说,其活动中心将从家庭乐园转入到集体乐园,这也意味着幼儿从自我中心向群体中心转移。
入园后孩子要和二、三十个小朋友相处,他必须学会轮流、等待,学会邀请、拒绝玩伴等。
早期的交往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懂得谦让,遵守规则,学会分享。
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为了小朋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有一些规则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
相互谦让、友好合作、礼貌待人等良好品德将会使幼儿很快融入到群体之中。
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还要以朋友身份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促使幼儿之间爱心的输出,有助于幼儿交往活动的成功。
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会与人交流,会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要使孩子能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平时可有意识地叫孩子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你刚才玩什么呀,给爸爸讲讲好吗?”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动去喝水。
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
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告诉孩子憋便的害处,出现便意时,要及时告诉老师,万一已经便出,也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三)物品准备1、学习物品的准备:让孩子熟悉纸、彩笔、剪刀等学习用品,增加孩子独自安静地看图书或玩的时间,多和孩子玩一些有指令性地游戏及综合数理方面的游戏。
2、生活物品的准备:孩子进幼儿园父母不要忘了为他准备些行头,比如书包、小手帕、一双合脚的运动鞋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准备什么,都要让宝宝亲自参与,并给他选择权。
因此,在准备前,父母先要对宝宝说明要买哪些物品和这些物品的用处,必要时,可带宝宝一起去商场选购。
另外,父母还应为宝宝多准备几套换洗的衣裤,尤其是裤子,因为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很容易发生尿裤子的情况,有时一天可能要换三四套。
最后,父母还应为宝宝所有的物品做好标记,比如在衣裤、手帕上绣上名字或特定的图案,弄好后,记得让宝宝看看,让他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四)心理方面的准备孩子即将入园前,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任何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都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
要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首要的。
1、消除恐惧感(1)亲戚朋友参与照料幼儿,避免他过分依赖父母。
为了避免或减少分离焦虑的影响,家长应有意淡化幼儿对父母的依恋。
亲戚朋友都参与到对幼儿的照料过程中,幼儿接触的人增多了,自然就可以减少一些对父母的依恋。
(2)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邻居接触,让幼儿与邻居小朋友一块玩耍,学会与熟悉的人交往。
(3)与同龄伙伴交朋友,体会到交朋友的乐趣。
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幼儿创造与同龄伙伴交朋友的机会。
比如去公园、游乐场等经常聚集很多有的地方。
鼓励幼儿多和陌生人交朋友。
当然,和陌生人的交往要在家长的照顾下进行。
2、提高适应能力孩子对幼儿园没有恐惧感之后,也不一定就是爱上幼儿园了。
还会有一些孩子存在着对幼儿园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一般那些在家里比较娇惯的孩子表现得更为强烈一些。
有的大人对孩子的培养不够理性,以为爱就是替孩子做事,就是立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管是否合理,结果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弱,过度自我中心,到幼儿园里两个老师带二十几个小朋友,孩子得到的关注锐减,这对刚入园的孩子是个考验。
在幼儿园里孩子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又要学会和别人相处,每天有一定的活动安排,想玩的东西也不一定马上能拿到手,这又是一种考验。
孩子每天遇到的小挫折增多,自然变得不开心,一些从未出现过的问题——比如打人也开始出现。
要帮助孩子减轻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其实需要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怕麻烦,为孩子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了解他人也有需要,了解与他人相处的规则,以减少孩子今后的挫折感。
尤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家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耐心地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感的同时,坚定地帮助孩子战胜不适应。
3、家长要调整心态(1)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经常会看到父母送孩子入托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的孩子在父母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开心地玩了起来时;那些面露不忍,一步三回头,甚至抱了孩子离开的家长,她们的孩子往往哭闹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教师会“赶”家长走,说“别磨蹭了,越磨蹭越哭得厉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直接看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发现,哦,我一哭,爸妈就能多和我呆一会儿!结果,家长的犹豫变相地奖励了孩子的哭闹,他当然越哭越起劲了。
家长一定要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
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一定要理智的对待。
千万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否则得不偿失。
千万不要“粘粘糊糊”。
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的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使老师的安慰稳定工作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