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 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 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 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 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 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 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最后通知阅读 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 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 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 质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 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 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 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 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
出结论,小球放的越高滚得越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 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 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 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五、布置作业 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 10 个科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袁隆平航天上等等。我们把在 科学领域中取得重大成绩和有伟大贡献的人称之为“科学 家”。 比如图上正在研究水稻的那位老爷爷就是著名的农业 科学家袁隆平。 二、导学新课 1.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学生自由说)想知道 科学家的故事 吗? 老师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 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 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 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 (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巩固练习 我们也来做实验:滚小球 学生两人一组做滚小球实验,把小球放置在斜面的不同位 置,观察小球滚出的距离远近,换个高度多试几次,最终得
实验法,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故事。 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热情和兴趣,树立起学生我们也能做科 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有没有听说过科 学这门课? 1. 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2.提到“科学”,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大家一定非常爱科 学,你们说的这些里 面都有科学。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科学课上专门来研究科 学。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生自由回答。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 2 页,看一看上面的插图,图上的人 在干什么? (指名说) (帮助他们打开思路。) 师总结:图上的人不管是研究水稻、研究黑猩猩、采集岩石 标本、观察星空、做 实验等都是在做科学研究工作。由此可见,科学渗透在很多
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 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 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 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 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能力目标: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目标: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