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力学竞赛模拟题三姓名: 学号: 成绩:1.如图17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 1 kg的平板车左端放有质量为m =2 kg的铁块,铁块与车之间的摩擦因素μ= 0.5 。
开始时,车和铁块以共同速度v =6 m/s向右运动,车与右边的墙壁发生正碰,且碰撞是弹性的。
车身足够长,使铁块不能和墙相碰。
重力加速度g = 10 m/s2,试求:1、铁块相对车运动的总路程;2、平板车第一次碰墙后所走的总路程。
2.3.如图3—10所示,一质量为m的黏土块从高度h处自由下落,黏于半径为R,质量为M=2m的均质圆盘的P点,并开始转动。
已知θ=60︒,设转轴O光滑,求:(1)碰撞后的瞬间盘的角速度ω。
(2)P转到x轴时,盘的角速度ω和角加速度β。
myx图3—104.5.如图所示,半径为R和r的两个大、小圆柱体,放置于同一粗糙的水平面上,在大圆柱上最高点作用一水平向右的力,求大圆柱有可能翻过小圆柱的条件,已知所有接触面的静摩擦系数为μ。
kg,地球质量m=6×1024㎏,地球半径R1=6.4×106m,地6.已知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2球公转轨道近似为圆,半径R2约为1.5×1011m,太阳质量M=2×1030㎏,试根据以上数据推导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并利用第二宇宙速度讨论地球倘塌缩为黑洞,该黑洞的引力半径为多少?7.如图9所示,两根长度均为l的刚性轻杆,一端通过一质量为m的球形铰链互相连接,另一端分别接质量为m和2m的小球.将此装置两杆并拢,铰链向上、竖直地放在桌上.轻敲一下,使球往两边滑,但两杆始终保持在竖直面内.已知摩擦可忽略.求:(1)铰链碰桌前的速度.(2)当两秆夹角为 900时,质量为2m的小球的速度和位移.8.三个质点A、B和C ,质量分别为m1、m2和m3,用拉直且不可伸长的绳子AB 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AB和BC之间的夹角为(π-α)。
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 ,方向沿BC ,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
9.一根不可伸长的细轻绳,穿上一粒质量为m 的珠子(视为质点),绳的下端固定在A 点,上端系在轻质小环上,小环可沿固定的水平细杆滑动(小环的质量及与细杆摩擦皆可忽略不计),细杆与A 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开始时,珠子紧靠小环,绳被拉直,如图复19-7-1所示,已知,绳长为l ,A 点到杆的距离为h ,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d T ,珠子下滑过程中到达最低点前绳子被拉断,求细绳被拉断时珠子的位置和速度的大小(珠子与绳子之间无摩擦)注:质点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时,它在任一点的加速度沿该点轨道法线方向的分量称为法向加速度n a ,可以证明,2n /a v R ,v 为质点在该点时速度的大小,R 为轨道曲线在该点的“曲率半径”,所谓平面曲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就是在曲线上取包含该点在内的一段弧,当这段弧极小时,可以把它看做是某个“圆”的弧,则此圆的半径就是曲线在该点的曲率半径.如图复19-7-2中曲线在A 点的曲率半径为A R ,在B 点的曲率半径为B R .10.如图所示,两根刚性轻杆AB 和BC 在B 段牢固粘接在一起,AB 延长线与BC 的夹角α为锐角,杆BC 长为l ,杆AB 长为αcos l 。
在杆的A 、B 和C 三点各固连一质量均为m 的小球,构成一刚性系统。
整个系统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桌面上有一固定的光滑竖直挡板,杆AB 延长线与挡板垂直。
现使该系统以大小为0v 、方向沿AB 的速度向挡板平动。
在某时刻,小球C 与挡板碰撞,碰撞结束时球C 在垂直于挡板方向的分速度为零,且球C 与挡板不粘连。
若使球C 碰撞后,球B 先于球A 与挡板相碰,求夹角α应满足的条件。
参考答案:一.模型分析:本模型介绍有两对相互作用时的处理常规。
能量关系介绍摩擦生热定式的应用。
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动量分析还要辅助以动力学分析,综合程度较高。
由于车与墙壁的作用时短促而激烈的,而铁块和车的作用是舒缓而柔和的,当两对作用同时发生时,通常处理成“让短时作用完毕后,长时作用才开始”(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化)。
在此处,车与墙壁碰撞时,可以认为铁块与车的作用尚未发生,而是在车与墙作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与铁块作用。
规定向右为正向,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
车第一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 ,然后与速度仍为v 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 1 =M m )v (M mv +-+ = 3v,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
(学生活动)车会不会达共同速度之前碰墙?动力学分析:车离墙的最大位移S =a 2v 2,反向加速的位移S ′= 121a 2v ,其中a = a 1 = Mmgμ,故S ′< S ,所以,车碰墙之前,必然已和铁块达到共同速度v 1 。
车第二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 1 ,然后与速度仍为v 1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 2 =M m )v (M mv 11+-+ = 3v 1 = 23v,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
车第三次碰墙,……共同速度v 3 = 3v 2 = 33v,朝墙运动。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概括铁块和车的运动情况—— 铁块: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平板车: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显然,只要车和铁块还有共同速度,它们总是要碰墙,所以最后的稳定状态是:它们一起停在墙角(总的末动能为零)。
1、全程能量关系:对铁块和车系统,-ΔE k =ΔE 内 ,且,ΔE 内 = f 滑 S 相 , 即:21(m + M )v 2 = μmg ·S 相 代入数字得:S 相 = 5.4 m2、平板车向右运动时比较复杂,只要去每次向左运动的路程的两倍即可。
而向左是匀减速的,故第一次:S 1 = a2v 2第二次:S 2 = a 2v 21 = a 21223v 第三次:S 3 = a 2v 22= a 21423v ……n 次碰墙的总路程是:ΣS = 2( S 1 + S 2 + S 3 + … + S n )= a v 2( 1 + 231 + 431+ … + )(1n 231- ) = M mg v 2μ( 1 + 231 + 431+ … + )(1n 231- ) 碰墙次数n →∞,代入其它数字,得:ΣS = 4.05 m二.三.(1)由m 下落过程中:221mv mgh =有gh v 2=①对m +盘系统,碰撞t ∆极小,冲力远大于重力,故重力对O 轴力矩可忽略,又外力对轴的力矩为零,故系统角动量守恒0cos ωθI mvR =②又222221mR mR MR I =+=③ 由①、②、③得RghR gh 42cos 220==θω④ (2)对m + M +地球系统,只有重力做功,E 守恒,令P 、x 重合时E P = 0,则2202121sin ωωθI I mgR =+⑤ 由③、④、⑤得θθωsin cos 222R g Rgh +=)34(2.21R h g R += 由转动定律得Rg mR mgR I M 222===β 四.五.【分析】只要小圆柱与地面的接触处以及两圆柱的接触处都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当作用于大圆柱上的力足够大时,大圆柱就可以翻过小圆柱。
当大圆柱处于刚好翻转的临界状态时,地面对大圆柱的弹力为零。
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及不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即可求出μ的条件。
力如图所示,两接触处不滑动的条件是:f1≤μN1,①f2≤μN2,②对小圆柱,以其圆心为轴,则有:f 1r =f 2r ,即f 1=f 2,③取图中f 1与f 2的交点A 为轴,设A 点到小圆柱的切线长为L ,对小圆柱有: N 2L+G 1L=N 1L 由此可见:N 1> N 2. ④ 由③④可得:②式成立,①必成立。
取图中小圆柱与地面接触点为轴,则有,f 2(r+rcos θ)=N 2rsin θ由图中几何关系的:sin θ=Rr rR+4 cos θ=(R-r)/(R+r)所以f 2/N 2=sin θ/(1+cos θ)=R r 由②式得:f 2/N 2≤μ即μ≥Rr 六.[解析]第一宇宙速度称为环绕速度,可根据卫星绕地球表面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求解。
第二宇宙速度称为脱离速度,因为脱离过程中引力不断在变化,因此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考虑。
在计算第三宇宙速度时,必须考虑物体最初随地球公转的速度。
设发射物体的质量为m 0 (1)物体绕地面飞行时,有210R mm G=1210R v m ,V 1=1R Gm =g R 1=7.9km/s(2 )物体要脱离地球引力作用,它具有的总能量至少为零。
根据机械能守恒,应有:21m 0 V 22- 10R mm G =0,V 2=21R Gm=2V 1=11.2 km/s (3)同理,物体要脱离太阳,它具有的速度应为v=22R GM =42km/s (对太阳),R 2是地球公转轨道半径。
物体随地球公转的速度v 0=2R GM=30km/s ∆v=v- v 0=12km/s ,对地球参照系而言,当物体脱离地球作用之后还应具备有∆v 的速度,由此,物体发射时的动能应满足下列关系式:21m 023v - 10R Gmm =21m 02)(v ∆,即21m 0 V 32=21m 0 V 22+21m 0 (∆v) 2,故有V 3=222)(v v +∆=16.7km/s (4)地球塌缩为黑洞,那么以该黑洞中不可能有任何物质能发射出来,哪怕是光也不可能克服强大的引力作用,由此可断定该系统的逃逸速度必定大于光速,即V 2>c ,有r Gm 2>c ,r<22cGm=0.9㎝七八.模型分析:首先,注意“开始运动”的理解,它指绳子恰被拉直,有作用力和冲量产生,但是绳子的方位尚未发生变化。
其二,对三个质点均可用动量定理,但是,B质点受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最为复杂,可采用分方向的形式表达。
其三,由于两段绳子不可伸长,故三质点的瞬时速度可以寻求到两个约束关系。
下面具体看解题过程——绳拉直瞬间,AB 绳对A 、B 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 1 ,BC 绳对B 、C 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 2 ;设A 获得速度v 1(由于A 受合冲量只有I 1 ,方向沿AB ,故v 1的反向沿AB ),设B 获得速度v 2(由于B 受合冲量为1I +2I,矢量和既不沿AB ,也不沿BC方向,可设v 2与AB 绳夹角为〈π-β〉,如图3所示),设C 获得速度v 3(合冲量I +2I 沿BC 方向,故v 3沿BC 方向)。
对A 用动量定理,有: I 1 = m 1 v 1①B 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1I +2I = m 22v,可化为两个分方向的标量式,即:I 2cos α-I 1 = m 2 v 2cos β ② I 2sin α= m 2 v 2sin β ③ 质点C 的动量定理方程为:I - I 2 = m 3 v 3 ④ AB 绳不可伸长,必有v 1 = v 2cos β ⑤ BC 绳不可伸长,必有v 2cos(β-α) = v 3 ⑥六个方程解六个未知量(I 1 、I 2 、v 1 、v 2 、v 3 、β)是可能的,但繁复程度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