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记叙文之标题含义及作用(知识+题目)

7记叙文之标题含义及作用(知识+题目)

记叙文之标题含义及作用一、知识结构一、标题类考点类型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或: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2.本文以“xx”为题,有什么妙(好)处?3.文章标题换成“xx”是否可以?为什么?4.拟写文章标题。

5.作者是如何突出标题某字词的(或某字词的好处)?(一)标题的含义二、标题的含义1.先看标题的本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记叙的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例】《驿落梨花》本义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落梨花出处开”演化而来的,“驿”在文中指行人所走的道路;“梨花”就是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梨花;深层含义是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三、解题思路阅读考标题的含义,一般不只是有表层含义,还有深层含义,那怎么来把握标题的深层含义?②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

②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

幽幽七里香丁立梅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

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

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

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

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

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其实那时,我心卑微。

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

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

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

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

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

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

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

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

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

”语调冷冷的。

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

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

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

”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

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

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很快,我要毕业了。

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

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

下面没有落款。

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

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

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

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

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

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

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

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

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问题: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层义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义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永远翠绿的富贵竹我的办公桌上有两只玻璃花瓶,一只是无色透明的,生长着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富贵竹;另一只是乳白色雕花的,生长着三株“死不了”。

提到这株富贵竹和两只花瓶,故事还要从2003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说起。

这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尾的故事……教师节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熟悉的教室,开始组织上课。

全体同学起立,声音特别洪亮地喊出一句话,但不是我听了千百遍的那句“老-师-好”,而是“老师,您—辛—苦—了!”当我从意识里感到这种变化时,自然地向全体同学扫视了一下,视线落到教室后墙上几个非常醒目的红色大字上:“祝老师节日快乐”。

我这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教师节!我把视线快速收回到讲桌前,两位学生已捧着一束鲜花送入我的怀中,顿感一股淡香袭来,同时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伴随着阵阵花香,那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过去了。

下课后,我捧着鲜花回到办公室,同事们一下都簇拥上来,欣赏学生送我的节日礼物。

我找来一只透明的可乐瓶子,注满清水,小心地把鲜花插入瓶中。

它们陪伴我幸福地度过了十几天,我的心情也随着工作的忙碌渐渐平静下来。

时间推移,其他的花都相继“离去”,只有那株富贵竹一枝独秀,依然翠绿着。

一天批改完作业,我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它,惊喜地发现,浸入水中的部分,在两节竹节的周围,隆起了许多小小的白色亮点,在绿色竹节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潜意识告诉我,它要生根了。

春节过去了,学生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

又一个学期开始了,我听从学校的安排,迎来了2005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

随之而来的是2005年的教师节。

上完课,我回到办公室,惊奇地发现,桌上放着一只精美的玻璃花瓶,用一张透明的粉花玻璃纸包装,一条淡紫色的彩带扎着并束成花。

斜对桌的杨老师对我说:“王老师,看您的学生,嫌这个可乐瓶子太不雅观,所以给你送来了这只漂亮的花瓶。

”是啊,没想到学生们的心这么细!再看那富贵竹已长高了许多,根毛长出了一团,把下面的两节竹节已然掩盖了起来。

想来也是呢,一年已经过去了,它依然那么生机盎然,依然翠绿。

日月穿梭,时光飞逝。

05届的学生毕业了,各自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离开了我。

前几天,06届毕业生又送我一个花瓶,因为他们看原先的花瓶已装不下那株富贵竹。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我化作桌上那株富贵竹,而花瓶中的水珠化作我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纯洁透明,晶莹剔透,欢乐无忧地在我的周围游来游去,我深深地扎根于他们中间。

梦中醒来,我沉思良久,恍然顿悟。

教师,不正是那株充满生机,翠绿挺拔的富贵竹吗?你看它只需要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水分、空气和阳光,别无他求。

它让我体味到,教师的根只有深扎于学生之中,与他们同呼吸、共成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挺拔翠绿。

富贵竹,不正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光辉形象的写照吗?1.文章题目“永远翠绿的富贵竹”的含义是?(1)同学们送给我的富贵竹永远翠绿。

(2)教师的根只有深扎于学生之中,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富贵竹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光辉形象的写照。

2.文章以“永远的富贵竹”为题的好处是?作用:(1)全文是围绕“富贵竹”来写的,“富贵竹”是文章的线索。

(2)富贵竹是教师光辉形象的象征,含蓄地点出了教师的根只有深扎于学生之中,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的中心。

(3)“永远”与“富贵竹”两词搭配别致,新颖,拟题能吸引读者。

(二)标题的作用一、标题的作用一般是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暗示)主旨。

有时也交代描写对象、故事环境,点明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1.表明写作对象【例】《音乐巨人贝多芬》《邓稼先》2.概括主要内容【例】《孙权劝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3.贯穿全文线索【例】《羚羊木雕》询问木雕----赠送木雕-----要回木雕4.揭示主旨,传达情感【例】《伟大的悲剧》5.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例】《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紫藤萝的繁茂和旺盛的生命力,新颖含蓄,耐人寻味。

6. 写作手法一看是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反复、用典等; 二看是不是运用了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

7.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二、答题格式故乡的标点包利民有时候回望故乡,曾经的点滴种种,就像一篇情节曲折细节感人的小说,心就徜徉于其间,流连忘返。

而那份乡情浸润的记忆,如风如月,散文般动人心怀,回味悠长。

那些星星点点于往事中闪烁的,就如标点般,分隔着许多情节的变换,也连缀着许多细节的相互辉映。

那些标点般的存在,就是故乡烙在我心上不可磨灭的符号。

村西的那条小河直直地流淌,儿时遥望河流的尽头,是无尽的憧憬,如今从记忆里望去,却是延长着我的思念。

河流是一个破折号,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我的心,完成着一句最深情的表达。

最眷恋村中央的老井,多少清晨同太阳一起涌起的喧闹,多少黄昏烟袋点亮井台上空的第一颗星星,它沉默地陪伴,在日月流年里。

圆圆的井口,装进了祖祖辈辈的目光,也装进了数不尽星光月色、许多岁月的沧桑变迁。

然后终于有一天,它静静地消失。

老井是个句号,终结了一段过往,开启了一轮想念。

它把怀念封存于过去,只有回望的目光,只有心底的温暖,才能走近它的故事。

那些灵动着的鸟雀,倏聚倏散,时栖时飞,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逗号,调皮地更换着位置。

于是村庄故事的情节被它们不停地打乱重组,生发出许多不被预料的精彩。

还没有从一个情节中回过神来,逗号们已把另一个情节呈现。

当年看不过来的细节,跟不上的节奏,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却如慢镜头般一一上演,纤毫毕现。

有人说,跟着炊烟的脚步就能回到家。

可是,当隔着时空的距离,即使被炊烟牵手带回的,也不再是过去的故乡。

村庄的炊烟是无数的叹号,每一天的早中晚,都在天地之间书写着一种情感。

就算有风的时候,也吹不散那一缕牵挂。

炊烟下的房子,就是叹号的一点,也是生长着所有梦与情感的地方。

所以,跟着炊烟能回到家,一个所有爱恋的来处。

村周围的那些林子,像一组巨大的括号,把故乡揽进温暖的怀抱。

所有的荫凉洒落,所有的温暖萦绕,多少春秋冬夏,故乡都在安逸宁静与幸福中存在着,它也一直这样存在于我的心里,从不曾因世事沧桑而改变。

宁静的夜里,狗的叫声就像一个个顿号,在现实和梦境中切换着情节。

仿佛梦里一个短暂的停顿,狗沉默了之后,便又回到梦里的故事。

可是在没有犬吠的都市之夜,一梦沉沉,疲惫至极。

再没有一两声狗叫,缓冲一枕的流逝。

就像不停地跑了许久,累到欲死,依然没有能够接近故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