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情介绍

辽宁省情介绍

辽宁省情介绍一、自然情况位置位于祖国东北地区的南部。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

50`至125。

46`,北纬38°43`至43°26`之间。

四邻南濒浩瀚的黄、渤二海,辽东半岛斜插于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面积全省陆地东、西两端直线距离最宽为550公里,东、西两端直线距离最宽也为550公里。

陆地总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排第21位。

人均占有面积0.36公顷。

在全省陆地总面积中,山地为8.78万平方公里,占59.5%;平地为4.82万平方公里,占32.7%;水域和其它为1.15万平方公里,占7.8%。

人口与民族2006年,全省人口约达到4223万,出生人口25.4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01‰和1.09‰,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20以下。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满、蒙古、朝鲜和锡伯族等52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7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1%。

其中,满族、锡伯族聚居人数居全国之首。

地形全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地势大致为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分列东西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

辽东、辽西两侧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均海拔200米的辽河平原;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称“辽西走廊”。

河流境内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7条,在1000—5000平方公里的有31条。

主要有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中朝两国共有的界河鸭绿江等,形成辽宁省的主要水系。

辽河是省内第一大河流,全长1390公里,境内河道长约480公里。

境内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往中南部汇集注入海洋。

河流水文特点为:河道平缓,含沙量高,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泄洪能力差,易生洪涝。

东部河流水清流急,河床狭窄,适于发展中小水电站。

山脉辽宁山脉分别列东西两侧。

东部山脉由长白山余脉哈达岭、龙首山及长白山支脉千山组成,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

主要山脉有清原摩离红山,本溪摩天岭、龙岗山,桓仁老秃子山、花脖子山,宽甸四方顶子山、凤城凤凰山,鞍山千朵莲花山和旅顺老铁山等。

其中,老秃顶子山(1325米)、花脖子山(1336米)是两个最高峰。

西部山脉是由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构成的,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主要有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和医巫闾山等。

气候辽宁地处中纬度的南半部,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

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漫长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季少雨多风,秋季短暂晴朗。

阳光辐射年总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00-2900小时之间,全年平均气温为5.2。

C至11.7。

C,最高气温零上30。

C左右,最低气温零下30。

C。

年平均降水量400—970毫米,平均无霜期130—200天,一般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

海洋辽宁海域广阔,辽东半岛的西侧环渤海,东侧临黄海,是我国纬度最高,水温最低的海域。

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沿海滩涂面积2070平方公里。

陆地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全长229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长的12%,居全国第5位。

岛屿辽宁近海266个,面积191.5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岛屿总面积的0.24%,占全国总面积的0.13%,岛岸线全长627公里,占全国岛岸线长的5%。

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大鹿岛、菊花岛、长兴岛等。

土地资源按利用现状划分,耕地面积410.0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8%,人均占有耕地约0.097公顷,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9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1%;林地面积56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全省的林业基地,也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5.2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8%,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它农用地面积49.9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4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12.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61%;交通用地面积8.7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1%;水利设施用地1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未利用土地面积138.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

动物资源辽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

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

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腹蛇、爪鲵、赤狐、海豹、海豚等。

鸟类40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

水产资源辽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

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多种,主要有蛤、蚶、鲍鱼、海胆、牡蛎、海参、扇贝等;第三类游泳生物137种,包括头足类和哺乳类动物。

全省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有鱼类117种。

其中有经济价值的70多种,如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鲅鱼、鳕鱼、鲳鱼等;虾类20多种,主要是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10多种,主要是梭子蟹和中华绒螯等;贝类20多种,主要有蚶、蛤、蛏等。

全省内陆水域有淡水类资源119种,其中典型淡水鱼类97种,河口洄游鱼类15种,咸淡水鱼类7种。

淡水鱼类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鱅鱼、青鱼、虹鳟鱼、泥鳅和池沼公鱼等20多种;淡水虾蟹类有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等5种;淡水贝类有无齿蚌和田园螺等7种。

植物资源辽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

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龙胆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薄菏、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杂料类、纤维类等。

森林资源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2000年)资料,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34.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64.1万公顷(含经济林面积141.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73.16%;疏林地面积5.69万公顷,占0.9%;灌木林面积22.75万公顷,占3.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7.37万公顷,占2.74%;无林地面积123.9万公顷,占19.52%;苗圃0.63万公顷,占0.1%。

森林覆盖率为31.84%。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85亿立方米,林分面积322.6万公顷,林分蓄积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162.4万公顷,蓄积2903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畜积的50.34%和16.61%;中龄林面积105.5万公顷,蓄积8067万立方米,分别占32.72%和46.15%;近熟林面积30.33万公顷,蓄积量3710万立方米,分别占9.39%和21.23%;成过熟林面积24.33万公顷,蓄积2797万立方米,分别占7.55%和16.01%。

全省人工林已成林面积267.6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57.66%,其中林分面积150.7万公顷;人工经济林面积116.9万公顷。

全省天然林面积196.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42.34%,其中天然林分面积171.9万公顷;天然经济林面积24.64万公顷。

矿产资源辽宁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北缘,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配套,区位条件好。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已获得探明储量的有71种,潜在经济价值1万亿元。

保有储量名列全国1-10位的有29种。

其中居前5位的有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铁、锰、红柱石、菱镁矿、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石英岩、硼、金刚石、滑石、透闪石、玉石、玻璃用石英岩、水泥配料用页、珍珠岩、大理石、饰面用辉长岩等21种,位居6-10位的矿产有钼、锆、铊、铼、石煤、耐火粘土、沸石等8种。

在位居全国同类矿种前5位的21个矿种中铁、菱镁矿、熔剂用灰岩、红柱石、金刚石、玉石、硼等矿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之首。

形成包括能源、黑色金属及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化工、宝玉石、水汽矿产7大类配套性较强的矿产资源体系。

旅游资源辽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风光秀美,山海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山岳风景区有千山、凤凰山、医巫闾山、龙首山、辉山、大孤山、冰峪沟等;湖泊风景区有萨尔浒、汤河、清河等;海岸风光有大连滨海、金州东海岸、大黑山风景区、兴城滨海、笔架山、葫芦岛、鸭绿江等;岩洞风景有本溪水洞、庄河仙人洞;泉水名胜有汤岗子温泉、五龙背温泉、兴城温泉等;特异景观有金石滩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蛇岛、鸟岛、怪坡、响山等;人文景观有以沈阳“一宫两陵”为代表的著名文物遗迹(陵、庙、寺、城)50余处;旅游度假区有大连金石滩、葫芦岛碣石、沈阳辉山、庄河冰峪沟、瓦房店仙浴湾、盖州白沙湾等。

辽宁的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永陵和五女山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历史沿革辽宁历史源远流长。

考古发现,早在40—50万年以前,辽宁已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营口金牛山猿人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比驾齐鸣。

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居住的除汉族的先人外,还有东胡、肃慎等民族的先人。

在各民族祖先的共同努力和开发建设下,辽宁形成了与我国“中原古文化”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北方古文化”区系。

当我国中原地区进入奴隶社会后,辽宁逐渐与之建立了隶属关系。

夏、商、周时,畜牧业和手工业已有雏形,开始使用青铜器。

步入封建社会,河北、山东等地居民迁至辽宁,开发辽河流域。

这时,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人口增多,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牧业、渔业、蚕业都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东汉末期,由于各族统治相互争夺,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辽宁为公孙氏占据,高句丽族也曾一度称雄。

唐征服了高句丽族,“安史之乱”后,松花江流域渤海政权兴起,辽宁即为其势力范围。

后来,契丹吞并了渤海,建立了辽政权。

接着,女真族举兵抗辽,建立金朝。

在金与南宋对峙期间,新兴的蒙古族崛起,先后灭金和南宋,建立元朝。

此时,辽宁已成为“边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富庶农业区。

冶铁、丝织、制瓷业也很发达,金矿已有开采,鞍山之北曾设置铁榷,抚顺的煤已供烧制陶瓷之用,盐业也有发展。

明接管元对辽宁的统治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冶铁、制盐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

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用武力、怀柔、联姻等手段征服了东北的各族部落,定都新宾,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