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工程监理实施细则(人防地下车库)内容提要:专业工程特点监理工作流程监理工作控制目标及控制要点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项目监理机构(章):专业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日期:江苏省建设厅监制目录1.专业工程概况和特点 (01)2.监理依据 (03)3.监理工作的程序 (04)4.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 (05)5.监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35)6.砼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45)7.监理旁站内容、方法和要求 (60)一、专业工程概况和特点1)建设单位:2)地质勘察单位:3)建筑设计单位:4)地下人防设计单位:5)施工总包单位:6)监理单位:7)工程建设地点:8)专业工程概况和特点9)整体设一层地下室,基坑面积约为19000㎡,开挖平均深度为5.2m,基坑安全等级和环境保护等级均为三级。
10)其中基坑拟采用放坡支护。
详见土方施工方案。
11)整个土方的开挖分为Ⅰ区和Ⅱ区两个区域。
12)人防地下室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抗拔桩加筏板的形式,筏板厚度为0.5m,混凝土强度C30,抗渗等级P6;13)基础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为490KN—270KN,桩长14m、13m、9m、10m,共计743根,桩顶伸入基础承台50mm 14)基础垫层为100mm厚C15混凝土,底板混凝土500厚,混凝土强度C30,抗渗等级P6,墙体工程混凝土外墙300mm,混凝土强度C35,抗渗等级P6 ,内填充墙厚200mm,为A5加气混凝土砌块Mb5混合砂浆砌筑;顶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厚300mm, 混凝土强度为C35,抗渗等级P6。
15)地下车库,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框架的抗震等级为四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地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一级),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地下室为平战结合人防车库,战时使用功能为二等人员掩蔽防空地下室,专业对人员掩蔽防空地下室,防护类分别为丙类、乙类;防护等级分别为核6级常6级,核5级常5级。
16)人防地下室车库部分建筑层高为3.800米(底标高-5.000 米,顶标高为-0.900米),底板结构标高为-5.200米。
17)建筑防火分类:为1类;耐火等级:一级。
战时功能:共划分为9个防火分区,8个防护单元。
二、监理依据1、验收依据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2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2011)22)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23)人民防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准(RFJ01—2002),工程按分项、分部划分24)设计图纸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25)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26)与专业工程相关的政府法规、标准、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2、验收一般规定根据《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人民防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准》(RFJ01—2002),工程按检验批、分项、分部划分。
三、监理工作的程序3.1 监理质量控制工作流程:四、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4.1 一般规定:4.1.1人防工程施工宜采用商品混凝土。
4.1.2 混凝土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应在前一分项工程检查合格后进行。
4.2 模板分项工程:4.2.1 模板及其支架应符合下列规定:4.2.1.1.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4.2.1.2.能可靠地承载新浇注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新产生的荷载;4.2.1.3.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4.2.1.4.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4.2.1.5.临空墙、门框墙的模板安装,其固定模板的对拉螺栓上严禁采用套管、混凝土预制件等。
4.2.2 模板及其支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
4.2.3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3‰。
4.2.4 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 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4.2.5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4.2.5.1.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4.2.5.2.底模,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表4.2.5规定后,方可拆除。
表4.2.5 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注:“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系指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应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2.6 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加设临时支撑。
4.3 钢筋分项工程4.3.1 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钢筋表面和每捆(盘)钢筋均应有标志。
进场时应按批号及直径分批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查对标志、外观检查,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如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尚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4.3.2 钢筋的级别、种类和直径应按设计要求采用。
当需要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3.2.1.不同种类钢筋的代换,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进行,可采用计算求得:4.3.2.2.钢筋代换后,应满足设计规定的钢筋间距、锚固长度、最小钢筋直径、根数等要求;4.3.2.3.对重要受力购件不宜用光面钢筋代换变形(带肋)钢筋;4.3.2.4.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与弯起钢筋应分别进行代换。
4.3.3 钢筋的表面应洁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
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
4.3.4 钢筋的弯钩或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4.3.4.1.HPB 235 级钢筋末端需做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4.3.4.2.HRB 335级和HRB 400级钢筋末端需做90°或135°弯折,HPB 235级钢筋的弯曲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平直部分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4.3.4.3.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4.3.5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5的规定。
表4.3.5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4.3.6 钢筋的焊接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4.2.6.1.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4.2.6.2.在任一焊接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35倍且不小于500mm的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2个接头;在该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受拉区不宜超过50%,受压区不限;4.2.6.3.焊接接头距钢筋弯折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距处。
4.3.7 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4.3.7.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距处;4.3.7.2.受拉区域内,HPB 235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HRB 335级和HRB 400级钢筋可不做弯钩;4.3.7.3.直径不大于12mm的受压HPB 235级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受力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4.3.7.4.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4.3.7.5.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表4.3.7的规定;受压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取受拉钢筋绑扎接头搭接长度的0.7倍。
表4.3.7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f4.3.8 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从任一绑扎接头中心至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地超过50%。
在绑扎接头区段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不得超过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50%。
4.3.9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在正常环境下,不宜小于25mm;在高湿度环境下,不宜小于45mm。
4.3.10 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网和钢筋骨架,不得有变形、松脱和开焊。
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10的规定。
表4.3.10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4.4 混凝土分项工程:4.4.1 水泥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或进场试验报告,并应对其品种、标号、包装仓号、出厂日期等检查验收。
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做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使用。
4.4.2 混凝土中掺用外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品种及掺量必须根据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施工条件、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材料和配合比等因素经试验确定。
4.4.3 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4.4.3.1.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不应小于15%;砂率宜为40%—50%;4.4.3.2.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4.4.3.3.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80—180mm;4.4.3.4.混凝土内宜掺和适量的外加剂。
4.4.4. 泵送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4.4.4.1.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输送混凝土泵能连续工作;4.4.4.2.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4.4.4.3.泵送前应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当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4.4.4.4.在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有足够的混凝土,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
4.4.5 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予堵严;对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4.4.6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当浇筑高度超过2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4.4.7 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应为振捣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当采用表面振动器时,应为200mm。
4.4.8 采用振捣器捣实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4.4.8.1.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4.4.8.2.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捣实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4.4.8.3.当采用表面振动器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