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修养》培训讲稿第一讲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职业态度——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和追求职业岗位所联系的社会价值。
把教师作为事业的态度应体现在:1、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基础2、追求以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理想——动力3、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保障第一节教师的敬业精神一、敬业精神的内涵敬业的理念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
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当地获取财富,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掌握了敬业理念的人。
敬业精神既有实际行为的一面,表现为积极投入事业、勤奋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地服务理念,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
它是行为和价值的统一或者说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1)服务意识(2)竞争与协作意识(3)创新意识(4)奉献意识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1)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2)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3)敬业精神是巩固文化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四、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敬业精神的特征:时代性、主体性、公众示范性、社会交往性。
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提倡敬业精神,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协调发展;提倡敬业精神,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
五、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
(1)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2)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3)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第一,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第二,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识奉献给学生。
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1、渴求知识与厌学情绪的矛盾2、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3、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与现代的道德伦理观的矛盾4、享受与创业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一是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
主张在无私奉献的前提下,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倡导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弘扬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二是树立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和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等态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帮助学生们从科学理论高度把握人生价值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教师的责任意识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职业责任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规定性;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
职业道德责任,主要是从职业责任中引申出来的,因为职业责任明确规定了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中,当涉及到人们以什么态度并如何对待和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时,职业责任成为职业道德责任。
一、教师责任与责任意识(一)教师责任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第四,对社会负责(二) 教师责任意识教师责任意识,指教师对于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要求的觉察与认识。
教师责任意识是激发责任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理想的中介环节,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二、责任意识的心理机制(一)教师责任意识的构成:责任认知、履行责任的自我评价、责任行为的调节(二)教师责任意识的层次:自控层、他控层、无控层。
(三)教师责任意识形成的心理过程三、教师树立责任意识的意义1、良好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巨大鞭策力量2、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调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冲突。
3、良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
四、教师责任意识向责任行为转化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2、加强学校民主管理。
3、改革教师专业教育。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理想一、职业理想及特征(一)职业理想的含义职业理想,就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
职业理想分三个层次:初级――目的是为了过日子;中级――目的是为了施展个人才智;高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
对于同一个人,其工作目的完全可以是谋求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者共存。
(二)职业理想及特征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
职业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二,职业理想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
职业理想是从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
第三,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职业理想是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职业理想的作用1、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
2、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
3、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4、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实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理想表现为教师的:事业心、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
在教师职业的选择问题上,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3、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道德要求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献身教育事业;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5、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讲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爱生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灵魂。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一节爱生意识一、师爱的内涵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外,还是一种能力: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
二、师爱的意义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
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师爱的表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
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交往中,它实在、具体、可感,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学生。
(一)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最高境界。
新世纪的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
师生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其语言、行为和态度中:一是尊重学生的需要,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性。
1、尊重学生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将其排列为7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规定性,它的提出旨在与神性与动物性相区别,相信人具有区别于二者的某种根本属性。
人性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抽象综合系统,构成要素有: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理性层面、人的德性层面、人的社会层面。
尊重学生的人性要关注学生的:自然属性,就是要重视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需要。
我们在考虑自我本能需求时,要兼顾人之为人的意义。
理性:理性是思维着的知性;人高贵于其他万物之处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有理性作引导,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意志,能“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
理性派生出知性和主体性(1)知性:即追求知识和聪慧、占有能力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主体性:人文主义学派将“自我”作为一个人特性感和为人感的引力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感知、组建构自己有实际意义的外部世界。
人的发展过程是自我由外在化转向内在化。
进而向整合化与现实化发展的过程。
(3)德性:德性人性论将德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
(4)社会性:主体性的发展、人的类生命的升华,不仅使人开始关照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在类的存在中理解和认识类的各种关系,借以明晰类的自我意识及其生存发展。
进而将社会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后本质。
(二)信任学生一是信任学生的能力二是信任学生的人品(三)宽容学生一是理解学生是对学生宽容的认知基础。
二是同情学生是宽容学生的情感基础。
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狡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教师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让自己的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和珍视个性,尽可能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案例分析: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
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
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
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
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
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
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请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中国式: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