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有趣的古代民间故事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
悲欢,只图一醉方休。
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ZUI后一次了。
他
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
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
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很多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
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
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积极的入
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他一直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
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就是他那
时的写照。
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
但好景不长,在长
安的第三年,他因为不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
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
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
大的落差了。
这个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
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
醉不愿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不过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
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
时光飞逝,
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
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历史的
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
《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
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
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
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
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
谁要是喝一斗酒,酒
量自然是大得惊人。
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
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
”这斗就是喝
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
《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
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
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
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
”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
大斗如此,小
斗一定还要小。
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
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
《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
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
《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
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
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很多诗来。
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