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心理学的背景早期的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把意识和心理还原为行为,又把行为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刺激和反应最终又被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这种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受到大部分心理学家的批评。

一位著名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吴伟士提出S--R公式过于简单化,认为人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驱力,二是机制。

机制是联结的结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如S--R,它是回答“怎么样”,但在机制之外,还有推动机制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驱力。

它回答的是“为什么”。

所以行为的研究应兼顾内在的条件,S--R应改为S--O—R这里的O指的是有机体。

吴伟士提醒行为主义者考虑有机体内部条件。

这一修改的行为公式启发了那些不满早期行为主义的简单化倾向,而又试图坚持行为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家。

许多新行为主义者受到这一公式的启发,从而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是导致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又一原因。

美国心理学深受进化论的影响。

依据进化论,每一个物种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所以适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而环境的适应乃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是环境适应的标志。

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的问题上。

新行为主义者大都以学习为研究的首要课题,提出了各色各样的学习理论。

这也是区别于早期行为主义的特点之一。

2.哲学背景新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是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间接证实原则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

早期行为主义受到实证主义观点的影响,强调直接的经验证实,即强调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这种观点导致行为主义忽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而间接证实的命题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行为主义受到这种观点的启示,以间接证实的方式探讨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

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加入了有机体(O)。

S-R变成了S-O-R。

在哲学方面,新行为主义的兴起受到操作主义的影响。

操作主义的目标是使科学语言和科学术语更客观、更精确,使科学摆脱那些“虚假问题”,即那些不能进行实际观察和物理验证的问题。

操作主义认为,任何科学发现和理论概念的效度依赖于达到那个发现的操作的效度。

任何概念都只是一组操作,概念与相应的那一组操作是同义语。

行为主义理论早期行为主义理论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后期(新行为主义)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特点斯金纳的观点在某些方面再现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一位心理学史家写道,“华生的精神是不灭的,这种精神得到净化和纯化,通过斯金纳的作品而继续存在”。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研究的是行为反应。

他关心的是描绘,而不是解释行为。

他的研究涉及的仅仅是可观察的行为。

他相信科学研究的任务是确立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和有机体随后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不关心有机体体内发生了什么,他不愿意对此进行推测。

他的研究规划中不包含内部实体的假设,不管这种假设涉及的是中介变量、内驱力还是生理过程等。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是斯金纳行为主义关注的那种客观数据。

因此,斯金纳的这种纯粹描述行为主义被人们称为“空洞有机体”的方法不是没有理由的。

有机体是被环境中的力量所控制的,是受外部世界决定的,而不是它们自己的内部力量所决定的同许多同时代的人相比,斯金纳并不认为有必要使用大量被试,或者对被试群体的平均反应进行统计比较。

他的方法是对单一被试进行综合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

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 的联结过程。

这便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

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

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

”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

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但是,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

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

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

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

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

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3、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强化斯金纳用“操作性反应(operant)”来解释箱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等的观点。

他认为,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s)”;而他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emitted)的,称为“操作性反应(operant)”。

前者往往是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动引出的反应在重要性程度上比主动发出的反应要逊色得多。

因为,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

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

例如,步行上学、读书写字、回答问题等,都是操作性行为的例子。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存在着许多引发这些反应的刺激。

对此,斯金纳并不想否认,但他坚持认为,即便存在引出这些反应的刺激,它们在学习中也并不占主要地位。

操作条件作用的模式认为,不管有没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而且,强化与实施强化的环境一起,都是一种刺激,们可以以此来控制反应。

这样,任何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操作条件作用的例子。

人们由此把斯金纳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

在斯金纳看来,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因此反应之后要给予及时强化。

为了简便起见,可以把斯金纳所观察的对象分为两类:自变量(即在实验中可以直接控制的因素)和因变量(即实验者无法直接控制、受自变量影响的因素)。

斯金纳不关心中介变量,他认为中介变量是无效的,而且常常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把人们的焦点放在想象的构成上,而不是放在现实上。

斯金纳试图回答的中心问题是:自变量(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减少痛苦的方式来行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