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享用户体验基础理论描述

分享用户体验基础理论描述

分享主题:面向非专业设计部门的用户体验中知识普及时间:30-45分钟一、从品牌讲起前言:二十世纪的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她"和"可口可乐",这其实是一个冷笑话,但是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聊品牌,必谈可口可乐。

为什么呢?没有人不知道可口可乐吧?做品牌就该照着它做,但是我怕各位会等不及做个一两百年的,那么接着往下说。

品牌的布道者:我是一个“品牌”的忠实布道者,只要你是为了商业价值而存在的,想做大想往长远发展的决策者,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品牌。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你可以去google翻译,把中文翻译成英语或者挪威语,结果都是brand。

它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品牌的含义——在你的“他/她”(用户、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

所以说起品牌并不是“定义”里面写的它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等等,它是真真切切的要在用户心理留下痕迹的。

中国这几辈人,都让应试教育给毁了,背定义却不明白其所以然。

为什么从品牌讲起既然想在你的用户心理留下些什么,那么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伟大的马帮主用了几年的时间让人们记住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我们不像某黄金白金的似的去慢慢折磨他们让他们记住你,也没有时间像可口可乐和ibm一样做个上百年,更不会像某60X们靠打嘴仗来获得关注度。

我们只能是快速的提供好的体验好的感受,留住他们,把你的烙印印在他们心里。

(除了商业模式外,真的是因为我们阿里重视用户的感受,才能在几年间把品牌路烙印在用户心中。

)二、UX(UE)用户体验是妈妈。

当“UED”团队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标配的时候,各位决策者是否真的理解用户体验的用意?又有几个决策者了解什么是泛用户体验呢?。

这其实是一个公司的战略团队之一。

他们不仅仅对公司各条业务线上的产品指手画脚,也从各方面为品牌建立并优化客户的感受。

从刚才我的叙述中,我想聪明之于各位已经能理解为什么要先说品牌后说用户体验了,是的,那就是用户体验不是指单一的,更不是为了浅显的某个目标,某种业务而存在的,它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更重要的使命。

这也是我信仰并想极力传达给各位的。

泛用户体验?就是一切皆是体验讲一个故事,那个卖计算机专业书籍的网站在圈子内还是很被认可的,虽然我很bs他在web页面设计上照抄amazon吧,就如同某东现在新改版了,结果还是那个结构。

早先,在某东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卖书,运过来的时候,都是塑料袋子包装,但是有一个时间段内袋子取消了,改用塑封的了。

一个混UCD那个圈子的哥们在blog指出此问题不易在公司订书时下班拿回家。

那个网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又在包装中加入购物袋了。

得到一个结果,用户体验是妈妈,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品牌。

那互联网圈内常说的用户体验是什么?这个不能照抄百度名词解释,只能转述一个人的思想,唐·诺曼Donald Norman博士,最早提出“用户体验一词”。

最先火起来的用户体验,和最早由唐·诺曼Donald Norman博士他传达出来的是人机交互里面的用户体验,比如某易用户体验团队也如此这般的宣扬到“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

”而这就很明确的缩小了范围。

UX or UE?那为什么现在都叫UX呢?千鸟解释过,UE跟UX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因为发音问题导致不同,我这里为了介绍人机交互里的用户体验,让大家能还能有点印象,就可以把User eXperience里的“X”理解成用户体验其实是由多个含义组成的。

usability 可用性、human factors 人为因素、utility 实用工具、HCI 人机交互、accessibility 无障碍、marketing 市场营销、ergonomics 人体工程学、system performance 系统性能具体请参考UCDCHINA的那篇译文/snap/8208三、用户体验里面的设计前言:百家讲坛有好处,看各家之言,但那是当你的价值观形成以后,有信仰了才好,否则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了,看她们pk吧。

因为要做分享,其实咱们团队的人都是精英,真不应该让我来讲,我自觉能力有限,知识面太窄,真惶恐把不说是错误的传达出来,也怕是误导各位。

所以这两天在网上恶补。

无意中看到有个叫“某宇”的人,属于混在那个UCD那个圈子里的常客,之前我很欣赏他的文章,这次写了一篇文章叫“设计的意义”,主旨就是设计满足业务,为商业目标服务。

有人觉得有道理吧?但是这次我觉得他说的太自信了,有点偏激了。

他把“设计”这个词等同于在“互联网里做美术设计的设计师”了,他要是改个标题叫“美术设计师工作的意义”,我想就没那么多人骂他了。

当年老乔重回苹果执掌大权的时候,苹果正处困境,如果没有老乔这个在设计上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在,就不会有第一台那个漂亮的imac,董事会当时可不一定能想象的到,他坚持的设计能够有现在超越微软市值的梦幻般的商业目标。

那么到底是设计满足业务?还是设计带来了业务增长和更大的商业目标呢?又是一个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设计”是什么?设计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UI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架构设计师、信息架构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请不要把做设计的理解成是美工。

我理解的美工是美术工人的意思。

不可否认的是有人在进到这个屋子里之前还这么认为,做设计的就是美工。

日本设计界教父、大师、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说,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且乃是一个设计师分内的事情。

所以我在面试其它设计师的时候,一定会问一个问题,您认为设计是什么?之所以这么问,不是想听到特哲学的回答,而是要知道做为一个设计师的思路是否清晰,所关注的点是否正确。

我现在的同学给我的回答是这样的,设计师其实一名翻译师,将需求方的思想,用视觉语言来翻译给目标用户。

看看多大气的思路。

一个坐过某某公司设计总监、首席设计师、最高坐到了甚至副总裁的人过来面试普通设计师时,高傲的回答我,咱们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这样宽泛的名词用语解释可能不一样。

大家如果有兴趣对于设计是什么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参看《设计中的设计》一书。

说回用户体验里的设计,你看十年前google面世,只有一个logo和一个输入框,很牛b吧,那为什么还要做logo的变形设计呢?十年后的现在google 大名如此震天动地,为什么还延续它的logo主题设计,为了好玩么?有一部分是为了你第一眼的感受,不形成视觉疲劳(这里不谈其中作为品牌价值传播的那一个部分),人类其实是个好奇心很重的种族。

没有对设计的执着,就没有更牛b的商业价值。

我不想说,设计是万能的,但是你敢说没有设计,就一定有现在的苹果和google么?设计是为了改变世界。

产品设计改变世界、视觉设计改变世界、工业设计改变世界⋯⋯今天聊什么设计?扯了那么远,到最后,还是会有人说我,你不还是一个做美工的么?那就聊我的工作,跟视觉传达有关的设计。

比如UI设计。

四、UI是UE的亲儿子,但不是最招妈妈和兄弟姐妹喜欢的那个。

为什么不喜欢他,大家都觉得美工啦,UI啦就是做个皮肤的,或者就是为了做的好看些。

所以产品设计说,只要我的产品想法牛逻辑牛,那好看不好看是次要的。

然后交互设计师不屑到,只要我做的流程顺畅,交互体验好,用着舒服,好看不好看无所谓⋯⋯那,UI Design是什么?这个就是字面的意思,User Interface Design用户界面设计还是原研哉说,设计从人们开始使用工具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那么好,用户界面设计是什么?在你使用工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所做的操作以及工具的响应,这些结合起来构成了界面。

--Jef Raskin那么UI设计师的任务,用专业的美术功底对产品进行展现层面的设计。

用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对交互设计进行视觉层面的优化。

还要在完成用户界面时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系统性能、可用性、无障碍⋯⋯这句话一说出来,一家大公司无数UED细分岗位的人都会朝我丢西红柿、臭鸡蛋。

我说的首先引起产品经理的不满,因为你们会觉得美工就好好做你的美工,为什么要插手产品设计的事情呢?你这么想了,说明你既不懂UI设计,也不太懂产品设计,或者不得罪人的说法是,可能你对理论知识没什么兴趣。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产品设计师也分偏向性,强大的产品设计师应该更关心产品核心逻辑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对界面某个按钮长什么样子该摆哪里操心。

当然这都不是偏激的,绝对的。

如果做为产品设计师对艺术理论和对认知心理学有研究,你会理解我说的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一章更适合由UI设计师来把控,我在后面讲。

五、视觉传达。

做设计的人,或者说做UI设计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持,那么仅仅来源于经验的、美学基础的UI设计是不完整的,或者说那更像一个视觉设计师。

因为UI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一件事情。

延展的聊一下,我有幸参与团队面试第一个环节,第一轮面试时如何判断一个UI设计师的“好坏”呢?这里仅仅讨论一个UI设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素质。

从两点判断,1,看作品。

2,聊理论。

视觉设计作品的好坏,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看,可以很明显的判断出水平的高下。

但就设计师这一职业特点所导致的判断,毕竟与个人的欣赏好恶相挂钩,可谓仁者见仁吧。

所以第二点的聊理论就很重要了。

我一般都会准备一些由概括到具体、由泛泛到细节的一系列的问题。

就与这篇分享资料的结构一样,我接下来聊些具体的细节问题。

下面我仅仅做一个介绍,不涉及过多的内容。

“结构”结构,对于一个WEB用户界面来讲,结构意味着骨架,支撑起整个用户界面的,先不谈信息架构设计这么重要且复杂的事情,只谈视觉传达层面的结构设计,就是布局、构图设计。

工作流程应该是被传达的信息由需求方转达给产品设计师,在核心逻辑层面对情感设计提出要求后交由UI设计在认知心理学层面重组后完成视觉化设计。

那么好,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结构会与心理学有关呢,请看图片。

这是什么?观察黑色原点在左边方形边框内的位置,我们会发现,原点存在着被左下边框拉扯的“感觉”,而第二个方形内的原点在正中的位置受力就很平均了,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平面内是不应该存在“力”的,那么这里指的就是“视知觉力”。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就理解了,人类在认知的过程中所受到心理影响的存在。

那么在平面构图内,设计师对块与块之间相互作用就要有所考虑了。

“色彩”算是用户体验里最有个性的孙子,你不注意他,他就得罪你家的客人。

阿莱什在《关于色彩的审美现象》中说过,人与人之间对于色彩的喜好并不一致,因为观察者本人以及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在不同场合,所得到的经验往往是矛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