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

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

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

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

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

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

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

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

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

(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

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

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

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

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

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可辨。

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

腹泻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

3.辨真假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

若病人之外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蔽在内。

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

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

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

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

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

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

"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

师只好云:"我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被人轻视。

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而去。

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出。

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紧要。

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

脉之前后常大小不一。

《难经》云:"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

"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 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西医驳诘,不为无见。

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

余幼读西医书,也甚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

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

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

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

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

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

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

近人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差异之处。

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

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

师认为很有道理。

谚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嘱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

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

此是一个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

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 |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

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 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

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

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

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 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 等等。

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

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

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

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

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

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

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