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这是我对照教参搜集整理的)1、《山中访友》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李汉荣,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访友)和具体的地点——(山中)。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些自然界的朋友,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我脚下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在它们走向泥土……”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2、《山雨》是一篇散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通过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作者郭枫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热爱自然、关爱生灵)4、《索溪峪的“野”》课文先用一个字概括了索溪峪(“野”)的特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野在课文中指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统领全文。
“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这句话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这里指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
5、《詹天佑》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写出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赞扬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为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
6、《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
8、《中华少年》是一首(诗),作者李少白,诗中选取来自(高原)、(宝岛)、(草原)、(黄土坡)四个地方的(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儿童作为代表,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雪莲喻指纯洁,乳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9、《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同情穷人、关心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课文多处使用了省略号。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他会揍我的……”这里的省略号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十下,十一下……”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
“我嘛……缝缝补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0、《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指(自称耳聋的老妇人——老教授)。
12、《用心灵去倾听》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询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课文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要保护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类要尊重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演讲稿,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他们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
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6、《青山不老》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7、《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拾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听说闰土要来,我(期盼);挺他讲他的生活,我(羡慕);他要走了,我(恋恋不舍);他走了以后,我(想念)。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用小标题概括为(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严肃”“半天没动”“深深叹了一口气”表现了鲁迅多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9、《一面》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与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瘦)字,从中体会到鲁迅夜以继日地为革命操劳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20、《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这样的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 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1、《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全文抓住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海鸥的(动作描写),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2、《跑进家来的小松鼠》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使一只(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跃然纸上,表达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3、《最后一头战象》作者沈石溪,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24、《金色的脚印》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只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
同时,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25、《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26、《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