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美
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1900年,获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发表了《癔症研究》 ◆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 1908年,在奥地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 大会 ◆ 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 ◆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 ◆ 1939年,在伦敦逝世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人格结构说
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 里指人格)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组成: 意识(conscious) ● 无意识(unconscious)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理论
◎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6),奥地利 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
◆ 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
◆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
◆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 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
按照性本能的能量力比多的位置将性心 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l口唇期 (出生-1岁 ) l肛门期 (1-3岁 ) l性器期 (3-6岁)
l潜伏期 (6-11岁)
l生殖器期 (12岁以后)
时期 口腔期
年龄 出生~1岁半
特征 快乐来源于口腔动作,如吮吸、咀嚼 等。 快乐来源于排泄带来的满足,要训练 儿童大小便的规则性。
1908年,任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1915年,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同年,当选为美国 心理学会主席。 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系统阐明 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 ● ●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现实原则
至善原则
(id) 超我 稽查作用
自我 (ego)
(superego)本我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心理和人格结构图
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 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 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 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这一 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 generous zone)。
●
l
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 无意识(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
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l
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
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
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 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 构”)构成:
繁殖感
停滞感
第八阶段(老年期)
完善感
失望感
(三)对艾里克森的评价
⊙发展了弗的精神分析学说,修正了弗只强调人格发展 的生物因素,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的作用为学派的发 展做出贡献。
⊙提出涵盖人一生的发展八个阶段,比较早的对成人的 心理发展给予重视,使理论更完整和较强的现实性。
⊙个阶段实际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 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 ⊙不足之处,最突出的是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要经历心 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教学重点是人格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
义发展理论、和发展的生态学观点。
难点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皮亚杰的一系列概念
如图式、同化、顺应、守恒等
愉快来自于性器官 的刺激,儿童对异 性父母有乱伦的愿 望(恋母情结或恋 父情结)。
此阶段性器官的 创伤引起性冲突 的压抑,性冲动 转移到学习和充 满活力的游戏活 动中。
back
女孩从11岁开始
男孩从13岁开始
青春期的到来唤醒 了性冲心理发展观
◎ 艾里克森(E. H.
Erikson,1902~ 1994),美国著名 精神分析学家,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 表人物。
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 互作用的结果。
Ø 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 控制环境,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适应, 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Ø 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
肛门期
1岁半~3岁半
崇 拜 性 器 3岁~6岁 官期
快乐来源于性器官的满足,认识到性 别不同,出现恋父和恋母情节。
潜伏期
6岁~12岁
快乐来源于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
生殖期
12岁~成年
快乐来源于两性关系建立。
性本能通过口腔活 动得到满足。
训练大小便。 自发排便是满 足性本能的主 要方法。
恋母情结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 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 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 学通史了。”甚至有人将弗洛伊德看作是和爱因斯 坦、马克思齐名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思想 巨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
贡献
Ø 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Ø 重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Ø 开创性地提出早起经验对成年人格发展的决定性 影响,引起人们对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
局限性
Ø 从成人的研究资料推论儿童,并没有直接观察和研 究儿童。 Ø 弗洛伊德过分本能的作用,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Ø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 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 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Ø
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
(二)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0~2岁) 信任感 怀疑感
第二阶段(2~4岁)
自主感
羞怯感
第三阶段(4~7岁)
主动感
内疚
第四阶段(7~12岁)
勤奋感
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
同一感
同一混乱感
第六阶段(18~25岁)
亲密感
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