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水共治 xx省“五水共治”工作简报

五水共治 xx省“五水共治”工作简报

五水共治 xx省“五水共治”工作简报**省“五水共治”工作简报第61期(总第397期) **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xx年9月28日防洪排涝专辑 l 综合规划统筹推进科学防范智慧管理——**市提前完成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城市内涝难题 l 全局谋划工程引领系统推进——**市构筑多维治水防洪体系成效凸显 l 责任网格化避险立体化防御工事化——**市**区编织安全“防洪图”连续十年人员零死亡 l **市**区着力打造“海绵城市”破解汛期城市内涝困境 l 强塘固库通疏并重科学调度——**市**区强化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取得实效综合规划统筹推进科学防范智慧管理——**市提前完成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城市内涝难题 **是一个洪涝灾害易发的城市,既可能形成总量大、历时长的大范围梅雨型洪水,又容易遇到历时短、强度大的局部性台风型洪水。

同时,横贯该市主城区外围的钱塘江水位普遍比城区内河高,主城区内的主要排水通道是京杭运河,一旦遭遇太湖流域长时间强降雨,运河水位持续上涨,极易造成城市低洼地区内涝。

xx年1月,**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___“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制定城市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xx—xx年),从编制综合规划、实施排涝工程、完善监测系统等八个方面明确工作内容,统筹推进城市内涝问题治理。

经过三年克难攻坚,建成三堡南排工程,闲林水库发挥蓄水作用,新建德胜东路九堡区块九沙河,贯通断头河机场港等重要水利骨干及河道工程,解决了城西留下片区、白马公寓、华浙广场(密渡桥路区块)、曲荷巷等积水老大难问题,城市内河行洪能力、住宅小区排涝能力、道路雨水收集和排放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城区未出现较大范围积水内涝现象,实现了“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交通不中断,重点路段不积水”的目标。

一、坚持理念创新,科学制定排水防涝规划。

为系统解决**内涝问题,编制完成了《**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构建排水、防涝、防洪(防潮)三个系统一体、协调的城市排水防涝综合体系。

一是进行风险评估。

在全面普查和摸清河道及排水设施现状的基础上,率先构建地势、排水系统及河道三位一体城市雨洪评估模型,开展排水系统研究及内涝风险评估。

二是创新建设理念。

将全市划分为382个排水子分区,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径流系数控制的防涝理念,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防涝思路,提出了圩区建设、泄洪通道开辟、山洪系统治理、管网提标改造、城市内河治理、竖向标高控制等防涝措施,确定了八大湿地调蓄功能,明确新建绿地项目中应有不少于50%的用地建设成渗透性绿地,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1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三是确立排涝标准。

从杭城原有20年一遇的规划排涝标准,提升到能够有效应对“中心城区50年一遇,其它区域不低于30年一遇”。

二、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推进防汛排涝工程。

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xx-xx年累计实施工程1196项(含续建项目,不含G20峰会数据),完工1126项;完成投资额76.18亿元。

一是以新修水利骨干工程为抓手提高外排能力。

三年累计实施150项沿江排灌站及城市内河闸泵站,累计新增排涝流量572 m3/s。

建成闲林水库,集雨面积16.89km2,水库总库容1971万m3,占上埠河集雨面积的近40%,可调蓄城西地区山洪200万m3,很大程度缓解了留下街道和城西高教园区的内涝问题;建成三堡南排工程(总排涝流量为200m3/s),4个机组同时运行每天最多能抽掉1700万立方米的运河水,可降低运河水位40厘米,相当于1.5个西湖的水量。

建成华家排灌站、江三排灌站等沿江排灌站及城市内河闸泵站,增加了钱塘江口门的外排能力及城市内河调配排涝。

二是以打通断头河及河道整治为抓手增强行洪能力。

三年来累计实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00项(包含打通37条断头河),已完成170项,正在建设20项,其余10项正开展前期工作;已打通机场港等9条断头河,拓宽卡口、清除障碍物,扩大河道断面,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九沙河的建成贯通解决了德胜东路多年来的“看海”局面。

同时,实施中河、东河等河道清淤工程,累计完成清淤1011条(段)、1531公里、1446万方。

三是以城市桥涵积水治理为抓手确保通行安全。

对庆春立交、石祥立交等26座下穿式涉铁桥涵配套排水管网及泵站设施进行了改、扩建,同时对南庄兜等6处进入杭城的重要入城口进行专项治理,确保桥涵及入城口通行安全。

四是以道路、住宅积水治理为抓手改善民生环境。

完成天目山路、密渡桥路等531项道路整治及局部道路积水治理工程,并完成古荡新村等210项住宅小区积水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新建排水管道332.8公里、雨水排涝泵站23个、防倒灌闸门井18个、应急集水池43个,改建雨水排出口63个,增设雨水口16345个、雨水检查井2107个。

通过加密道路收水口、增设分流管道、抬高局部路面、小包围强排、增设应急处置泵坑、设置雨水泵房等工程,提高了短时强降雨道路、小区雨水收集和排放能力。

五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加大山洪拦蓄。

实施山体截洪沟、清疏山溪性支流、打通行洪卡口、设置排涝泵房等工程,开展城西留下地区排涝系统工程等29个小流域综合治理。

省重点“十枢”工程——城西留下地区排涝系统工程,已全面完成西溪路截洪沟、西穆坞溪治理工程等23个项目,完成投资额2.07亿元。

六是以G20峰会平路工程为契机改善道路平整。

xx年共安排道路整治提升项目217个,通过合理调整城市道路的路面横坡、纵坡,更换破损管道、更换或新增雨水收水口等方式,改善城市路面雨水的收水,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丰潭路等道路积水治理。

截至9月下旬,累计新增或更换排水管道16317米,雨水口7290个,道路平整440.9万平方米。

四、坚持科学防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深入开展防汛排涝隐患排查,开展内涝积水点监测,增加移动式应急排水设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排查防汛排涝隐患点。

对河道闸站设施、排水管渠、泵站等防汛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排查发现的管道破损、管道堵塞、雨水口淤积、异物穿入等300余处问题已落实责任单位整改,全部整改到位。

二是开展内涝积水点监测。

道路积水监测。

在密渡桥路、莫干山路等重点区域设置积水点传感器,实现对雨水管网常规风险及危险点位动态信息的实时监控,切实提高雨水管网设施风险控制和预防能力。

桥涵积水监测。

在庆春立交、凤起立交等桥涵低洼点安装积水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桥涵低洼点水位情况,提醒管理人员雨天及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三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00m3/h的标准,新增大功率、高性能的应急移动水泵150余台,大功率应急排涝泵车10辆,应急排涝能力增加了4.73万m3/h。

五、坚持智慧管理,健全排水防涝体系。

建立并完善排水防涝智慧管理。

一是建成智慧排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和城区的排水数据(排水管线、泵站、污水处理厂、排水井盖、积水点、溢流口等),通过大数据中心平台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排水设施全覆盖管理、污水调度科学优化、污染源动态监管、内涝风险实时预警、井盖智能管理等功能。

二是全面完成排水管线信息化普查。

完成主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江区的排水管线数字化普查,合计排查长度5024.6公里,并形成GIS数据成果,使每段排水管线、每个排水检查井在电子地图上都有唯一的标识,使排水管网从“原来的糊涂账”变成了“现在的活地图”。

三是开展智能井盖建设。

在井盖内置智能井盖标示卡,当井盖被异常开启时(如倾斜15度角或离开原来的位置),标识卡立即发出报警,提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现场查看并处置,使井盖管理由过去被动变成主动管理。

截至目前,已完成智能井盖建设5380座。

六、坚持海绵理念,增强城市调蓄能力。

贯彻“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该市计划五年内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

一是出台实施意见及指导文件。

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贯彻落实海绵城市改造理念,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相关规划建设标准,并开展养护技术规程研究。

二是开展试点及推广工程。

陆续开展丁桥区块、上城区中河沿线、拱墅区密渡桥路、西湖区丰潭路及古荡东区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通过铺设透水砖、新建蓄水池、改造下凹式绿地滞留带等措施,控制地面径流和雨水外排总量,达到减少地面径流,小雨不积水的效果。

通过工程与管理等多项举措,**城区未出现较大范围积水内涝现象,有效应对多次短时强降雨及“灿鸿”等强台风。

(**市治水办)全局谋划工程引领系统推进——**市构筑多维治水防洪体系成效凸显 **市汲取遭受xx年“菲特”台风重创教训,痛定思痛,励精图治,积极下好防洪排涝大棋,把姚江流域防洪排涝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并根据去年7月28日省委书记夏宝龙来该市专题调研姚江流域洪涝治理工作时的指示精神,通过战略布局、狠抓治水强基、非工程性和强化应急保障等多维举措,两年累计投资25.78亿元,顺利经受了“灿鸿”“杜鹃”“莫兰蒂”等台风的考验,**防洪排涝模式成效显现。

一、“谋、筹、证”齐抓,着眼全局战略谋划。

一是汇聚多方智慧,力求规划的科学性。

邀请省内外水利、防洪、城建等方面专家,对**“水治”方案进行系统研究,修编姚江流域防洪、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等一系列规划。

编制过程中,召开专题研讨会等会议90多次,对各类规划进行全面公示,广泛征求省、**有关部门、专家和市级老领导、老水利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及市民 ___建议。

二是全面酝酿统筹,力求方案的指导性。

通过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市委重大事项酝酿会议、市长办 ___、市委常委会议,经过多方、多次征求讨论,根据该市地处姚江平原“锅底”的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东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防洪排涝总体布局。

三是反复修改论证,力求项目的操作性。

锁定“构筑最牢固的堤坝、消除最易淹的区域”目标,列入“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并作为xx年市委市政府的一号文件下发。

为确保可操作性,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多次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代表等各方意见后最终确定。

二、“拦、围、疏”并推,因势利导强基固本。

一是因地制宜,拦蓄洪水。

对市“一大三中”(四明湖、陆埠、双溪口、梁辉)水库进行增大蓄水扩容工程,其中四明湖扩容1000万方已开工建设,新建西岙水库工程正在推进中。

整治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河道总长4.8公里,其中**境内需整治0.8公里,总投资约7370万元。

目前已开工建设,力争到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