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明代万全提出:①“二有余三不足”:“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

②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年龄分期:①胎儿期:受孕-分娩40周②新生儿期:出生-满28天③婴儿期:出生-1周岁之前④幼儿期:1周岁-满3周岁前⑤学龄前期(智力发育最快):3周岁-6~7周岁⑥学龄期:入学-青春期前⑦青春期:10—18岁。

体重:初生3kg,前半年0.7kg/月,后半年0.5kg/月。

1岁以上:2kg/年。

体重计算公式(kg):①<=6个月:3+0.7×月龄②7~12个月:7+0.5×(月龄-6)③1岁以上:8+2×年龄身高:出生身高约50cm,前三月增长12,第一年共长25,第二年长10。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囟门:前囟闭合时间:12—18个月。

后囟部分出生时闭合未闭合者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生后4~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

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血压(mmHg):收缩压=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

过程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即“稚阴稚阳”之体,说明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

阴指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稚指幼嫩而未成熟。

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望神色:①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②红色多为热证③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④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⑤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审苗窍:木舌: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

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弄舌: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弄舌。

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吐舌: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

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

舔舌: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

多因脾经伏热所致。

审舌苔: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机不足所致。

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染苔一般比较浮浅而不均匀。

察目: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是脾虚气弱之露睛;平时眼睑不能闭,是肾虚之睑废;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

察指纹:第一节风关,第二节气关,第三节命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指纹辩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问个人史:分为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六纲脉”:以浮、沉、迟、数四种脉象辨别表、里、寒、热,以无力、有力分虚、实。

小儿用药原则:①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②处方用药精简灵活。

③注意顾护脾胃。

④重视先证而治。

⑤掌握用药剂量。

新生儿用成人量1/6,乳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量。

常用内治法:疏风解表法、止咳平喘法、清热解毒法、凉血止血法、安蛔驱虫法、消食导滞法、镇惊开窍法、利水消肿法、健脾益气法、培元补肾法、活血化瘀法、回阳救逆法。

外治法种类:熏洗法、涂覆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药袋疗法。

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配方乳或兽乳。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

母乳喂养优点:①满足婴儿营养需求,减少营养不良发生②增强免疫,降低婴儿死亡率及患病率③喂哺简便④增进母子的情感交流⑤母亲产后哺乳可产生催乳激素,促进子宫收缩而复原;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乳腺癌、卵巢癌发生添加辅食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病因病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气滞血瘀,脉络瘀阻。

生理胎黄与病理胎黄鉴别:生理/病理出现时间:生后第二到三天/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之内)或出现过迟消退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3-4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程度: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足月儿>221,早产儿>257进展情况: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umol//>85umol/l伴随症状:无其他临床症状/有其他症状,如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有原发疾病表现。

胎黄分证论治常证:①湿热郁蒸: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②寒湿阻滞: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大便溏薄色灰白,舌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

③气滞血瘀::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右肋下痞块质硬,舌见瘀点。

治法:化瘀消积。

主方:血府逐瘀汤。

感冒病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

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夹证:①感冒夹痰: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

②感冒夹滞: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

③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致心神不安,烦躁不宁,睡卧不实,容易惊惕,甚则热盛动风,而致惊厥。

感冒分证论治:(1)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鼻流浊涕,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

(3)暑邪感冒:发于夏季,以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为特征。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病起急骤,肺系症状轻、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5)兼证:①夹痰:风寒夹痰: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主方:杏苏散。

风热夹痰: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②夹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主方:在疏风散寒基础上,加用保和丸。

③夹惊:兼见高热,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惊厥。

治法:清热解表,祛风定惊。

主方:银翘散加用钩藤、菊花、蝉蜕、珍珠母。

咳嗽病因病机:咳嗽病因虽多,但其病位不离于肺,常射击脾,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

咳嗽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①风寒咳嗽: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

主方:杏苏散。

②风热咳嗽:咳嗽,痰白粘稠或黄,咽红疼痛,舌红,苔薄黄。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

主方:桑菊饮。

③风燥咳嗽:干咳无痰,连声作呛,鼻燥咽干,舌干红少津。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主方:清燥救肺汤。

(2)内伤咳嗽:①痰热咳嗽:咳嗽痰多色黄,舌红苔黄腻,无表证。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②痰湿咳嗽: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舌淡苔白腻。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③气虚咳嗽:咳嗽反复,咳嗽无力,痰白清稀,纳谷不香。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④阴虚咳嗽:久咳不愈,干咳少痰,咽痒,舌红苔少或花剥。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病因病机: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

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肺炎喘嗽证治分类:(1)常证:①风寒闭肺:风寒表证伴呛咳不爽,呼吸气急,气促、鼻煽较轻或不显。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滑盖散。

②风热闭肺: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粘稠,一般气喘不重。

治法: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③痰热闭肺典型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主方:五虎汤合合葶苈大枣泻肺汤④正虚邪恋:阴虚肺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数为特点。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咳嗽无力,多汗易汗为特征。

偏于肺气虚者,又见面色少华,容易感冒;偏于脾气虚者,又见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心肝。

哮喘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生都是外因作用与内因的结果,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其主要病机。

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

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延迟,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哮喘证治分类:(1)发作期:①寒性哮喘:咳嗽哮鸣,痰涎清稀舌淡苔白,伴风寒表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主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②热性哮喘: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咯痰稠黄,舌红苔黄治法:清肺涤痰,平喘止咳。

主方: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③虚实夹杂:咳喘日久,动则喘甚,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腻。

治法:化痰降气,纳气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2)缓解期:①肺气虚弱:易出汗,易感冒,神疲乏力。

治法:补肺固表。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②脾气虚弱:面色萎黄,倦怠无力,时有咳嗽痰鸣,食少便溏。

治法: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

③肾气虚弱:动则气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苔白。

治法:补肾固本。

主方:金匮肾气丸。

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因其颜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

鹅口疮证治分类:①心脾积热:口腔舌面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烦躁不宁,伴全身邪热炽盛之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