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倪玉平(2011年月日)同志们: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稍后,姚书记、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
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摆上紧要日程,强力予以推进。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逐步摆脱铜采选冶单一工业发展模式,建成了特色鲜明的重要工业基地。
但随着经济发展,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比重仅为2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失衡,重化工业比重高达94.8%,资源性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
从根本上改变我市能源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状况,缓解由此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引领和支撑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要素瓶颈。
一是发展空间狭小。
全市土地总面积仅占全省0.8%,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二是资源依赖性强。
铜精砂、磷矿、钛矿等重要资源,基本需要进口或外购。
三是生态环境脆弱。
我市是全国典型二氧化硫和酸雨“两控区”,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4.0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37万吨,环境容量基本达到承载极限。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亟需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降低创造单位价值所耗用的资源和生态代价,提升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国内各地区也不约而同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主攻方向,新一轮产业竞争渐趋激烈。
从我市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和基础。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涉及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集中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15.7%。
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是产业规模小,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中小企业多、领军企业少,关联性不强,产业链不长。
三是大部分企业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不够,创新能力不强。
要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构建发展新优势。
4、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幸福铜陵的重要支撑。
我市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一些发达地区,但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收入水平却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无论从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还是从体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角度,都到了改善民生促发展、促和谐的共建共享阶段。
当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幸福铜陵进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
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结合点,有效拓宽人民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服务型、消费型、环保型等新兴产业,创造新产品,进一步拓宽我市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营造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
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国家七大产业和公共安全产业在内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根据《意见》要求,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之所以提出这六大产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在工业领域选择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将国家和省确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纳入到选定的四个产业中。
二是考虑到我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突出结构调整和升级,将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两个服务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促进“服务经济”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双轮驱动,推动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综合考虑现有基础条件和未来五年发展,我们提出通过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开工建设项目超过1000个,培育和引进100个以上规模企业,打造10个特色产业集中区),努力实现“124”发展目标,即“一千亿元、两个高于、四大产业基地”。
——一千亿元: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两个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同期水平,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大产业基地:建设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实现以上目标,工作中要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在发展原则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明确发展重点,分清先后次序,从最有基础、最能见到成效的产业抓起。
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重点支持,率先突破。
同时,兼顾产业协调,以点带面,实现新兴产业的整体推进。
二是在发展重点上坚持领军企业牵动、重大项目带动。
强化领军企业、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切实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聚集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
放大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引智借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下大力气引进一批先导性产业,争取更多高端产业来我市发展。
三、突出重点,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要按照“全面发展、梯度推进,重点突破”总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工作措施,紧紧扭住着力重点,形成有力的工作抓手,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深入推进。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力培育产业主体。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
围绕“十二五”时期培育和引进100个以上新兴产业规模企业的目标,我们要把壮大企业主体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领军企业的引进。
立足我市发展重点,积极面向国内外相关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招商,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引进要知己知彼,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哪里突破、最好的企业在哪里必须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比如PCB产业,现在竞争很激烈,国内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这就需要我们点对点抓好战略合作者的引进。
同时,要借助与央企、知名非公企业的战略合作,摸清国内大企业的优势和意愿,深入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落户我市。
二要注重传统优势企业的植入。
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铜、化工、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
有色公司要继续发挥光荣传统,加大铜资源开发力度,提高铜冶炼水平,承接国内外先进铜加工业。
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在发展铜基新材料方面有新的作为,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铜化集团要全面创新化工产业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完善现有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向消费领域延伸,努力建设沿江绿色化工基地。
三要注重种子企业的培育。
坚持把本土的中小科技企业作为实现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之源,完善扶持办法,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
每个产业要摸排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库。
每个产业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要设定培育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并在研发、管理、人才、用地、金融、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
第二,着力实施项目带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脚点在于项目建设。
没有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一要抓项目推进实施。
重点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今年,要加快推进总投资168亿元的31个在建及新开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进度,争取年内完成投资35亿元,力争10个以上项目建成投产。
今后,每年每个产业都要确定3-5个重大项目作为示范项目,集中财力物力扶持,强化协调调度,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二要抓项目招商引入。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点,大力开展新兴产业专题招商。
在招商对象上,要把大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配套企业作为主攻方向,把能够带动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企业作为重点,重视引进行业内具有特色的中小型下游企业。
在招商方式上,要改变单纯比拼税收优惠政策、比拼土地价格、比拼环境承载能力的招商模式,大力开展规划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
年内,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举行铜基新材料、光电光伏等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引进15-20家规模以上企业。
要重视做好下半年的央企合作招商活动,争取签约15个以上项目,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
各县区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年内至少开展一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招商。
三要抓项目谋划储备。
在现有130个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谋划项目,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