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讲解

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讲解

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努力提升全州基础教育质量
恩施州教科院 汤吉舜
一、教育质量监测与统考
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体系 三、实施教育质量监测的支撑体系
四、评价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五、建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总体思路 六、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跟进
一、教育质量监测与统考
●教育质量监测=或≠统考?
■创新工作机制,推进质量监测工作向纵深发展(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
独立的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我们怎么办? ——等! ——看! ???
五、建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总体思路
一个 总目标
五个 操作环节
两条 基本路径

四项 基本原则
三大 监测序列
●一个总目标
——均衡发展,轻负高质
●两条基本路径
路径一: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实践研究 路径二: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试点探索
教育质量监测 ——2008年国家对恩施市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
进行数学学习、心理健康监测
——2014年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八年级
数学、体育与健康)
●省级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
■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功能
——北京市在海淀区开展小学五年级语文、数学、
英语、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全员学业成就
对教育担负直接管理责任的县级教育部门除了协
助国家、省、地市采集真实的质量监测数据外,提升 县域教育质量的重点: 一是能够解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能对本地 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整改,从而制定促进本地教育质量 的提升和均衡发展的策略。 二是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改进传统的考试。 三是用实证数据改进对学校教育质量实行督导,督 促整改提升。
国家级监测机构 ——主要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任务,定期发布 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类似美国的NAEP。 省级 ——应当成立专门的监测机构,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任 务的同时此为依据,逐步独立开展省域内的基础教育质量 现状摸底,以制定省域有关政策,提升省域内的基础教育 质量。 地市级 ——教育部门应设立监测办或监测中心,在落实国家级、省级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任务的同时,以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科 学的监测技术并帮助其下辖的各区县和部分学校开展教育 质量监测评估,并帮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区域内教育质量 向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
质量监测则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为了检 测一个群体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度并通过相关数据信息对
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做出诊断,提出改进建议,服务教育
决策。其操作是采用学科测试+相关因素问卷。采取的
是抽样测试。
统考只是学科测试,是为了选拔或针对选拔而进行 的模拟训练;统考以单一的分数形式呈现,它的主要功 能是为了甄别、排名、评优。
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
进步指数。 ——PISA2009(阅读领域)/2012 (数学领域) ——评价改革方式:学科测试+问卷调查+体质健康测试
先行先试先获利
■发挥省级指导功能,提升区县监测能力
——重庆市已基本形成基础教育监测、高中教育 质量监测、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四大系列,探 索对高校教育质量监测 ——让教育质量监测常态化、系列化、全过程、
少,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
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一 边做,一边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完 善。
们不能等。在大方向和长远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体系
●支持区域独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完备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三级体系
国家级 ↓ 省级 ↓ 地市级
水平测试和体质健康监控。
结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推动教育均
衡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内在需要;促
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PISA
——绿色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
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
三、实施教育质量监测的支撑体系
●政策层面的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 合 改革”要求: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的意见》(试行)要求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要求:
■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
多角度、全样本,促进监测工作可持续、稳
定地长效发展。
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
●地市、县级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发挥质量监测的张力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浙江台州市)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杭州下城区) ■转变质量评价理念,探索区域内质量监测方法;提高督导 驱动度,促进县域教育质量的攀升(吉林省桦甸市)
快教育发展的决定》要求:
●保障机制的支撑 ■组织机制
——解决 “区域监测由谁来做”的问题。
■协同机制
——监测有效运作,团队协同与配合。
■反馈机制
——对监测结论、政策意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与反馈,进而调整改进区域内教育质量监
测体系的内容与实施。
四、评价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全国义务
教育质量监测≠统考
●教育质量监测的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指标框架(试行)》通过5 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 立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育质 量“绿色评价”体系,以切 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 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教育质量评价是世界性难题。相对来说,
我国起步比较晚,专业力量不足,实践经验较
●形成三大监测序列
■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监测
■高中阶段学科增值监测
■中小学素质类监测
如:北京市对音乐学科“创作领域”(五年级)的监测
又如:北京市对美术学科“创意与联系”(五年级)的监 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低利害原则 ■发展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抓好五个操作环节 ■工具研发 ■科学抽样 ■规范施测 ■数据处理
■反馈指导
■工具研发
从课程标准的研究到学业水平的界定,从学 习状况的调查到背景因素的分析,从监测学科试 卷的命制到各种问卷的设计,对工具研发各个环 节的操作要领、技术要求和工作规范都有具体明 确的规定,聘请州内知名的教研员、教师承担监 测工具研发、监测工具评估等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