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价值观的特点
稳定性和持久性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历史性与选择性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观性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
价值观的重要性
1.价值观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2.价值观利益上的互动和协调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3.价值观信息上的沟通是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
4.价值观实践上的一致是人际关系的保证
如何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在学好本专业课的同时,应广泛涉猎群书,关注社会时政新闻,多向优秀或值得学习的人学习,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
胡君泽曾在广东为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报告会,他指出“大学生必须有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一个大学生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拥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品质,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例如,自主学习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明确端正自身的人生目标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高校应深化教学革新
学校开展以课堂为阵地,以各种实践活动为手段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提倡趣味教学,有效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感染力和魅力,其他课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定期开展此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写观后感,并评出优秀文章。
组织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体验感悟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开阔眼界。
有条件多请名人作报告,可以定期从校,院领导到辅导员,学生会再到各班班会开展相关话题会议,适当多给学生自主组织发言机会,校园警语提示,同时增强校园人文色彩,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的健康成长的环境。
(3)依靠国家社会为后盾
国家应该实施课程教育改革,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调整相关课程设置,甚至有倾向性作为工作的重点,使课程设置更实用,更广阔,更多元,更丰富。
以政治文件为主力,以媒体社会舆论为辅助,多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净化社化风气,重视高校素质教育,切实使大学生能够把个人追求和国家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