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连续面,一级不连续面:33km莫霍面,2900km古登堡面2. 地壳中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八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
3. 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4.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食盐是矿物,糖不是)5. 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照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非晶质体,胶质、玻璃质,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6. 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如镁橄榄石Mg2[SiO4]7. 同质多项: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
如石墨和金刚石8. 杏仁体和晶腺:向内长,如玛瑙9. 结核和和鲕状体:由中心向外层长10. 我们在岩石裂缝中还常发现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称为假化石,这是由氧化锰等溶液沿着裂缝渗透沉淀而成的。
11. 条横: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横。
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
如赤铁矿,其条横均为樱红色。
12.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最完全解理:云母、石膏等;完全解理:方解石、食盐等;中等解理: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等。
13. 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4. 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超基性岩浆:<45%。
15. 岩浆——喷出活动(地表以上)——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喷出岩(火山岩);16. 岩浆——侵入作用(地表以下)——侵入作用——侵入岩(浅成岩、深成岩)。
17. 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岩基、岩株(p86);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岩盘、岩床、岩墙和岩脉18. 鲍温反应:一方面属于浅色矿物(规律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
纵列表示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顺序,在纵列方向上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额机会越少;横行便是同一水平位置上矿物大题是同时结晶,按共生规律组成一定类型的岩石。
此处为重点,要求会解释会画图,详看书本p91,必须的。
19. 火成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岩。
(p94,会选择)20. 主要火成岩简介(p97,会填空)超基性岩:橄榄岩;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中性岩:闪长岩;酸性岩:花岗岩。
21. 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2. 物理风化:温差风化、冰冻风化、层列作用。
(p103,会选择)23. 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
(p104,会选择)24. 深色岩石比浅色岩石更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火成岩和变质岩往往比形成与地表环境的沉积岩更容易受到风化,复矿物成分的岩石比单一矿物成分的岩石更容易受到破坏25. 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成为风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在基岩之上。
26. 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27. 分选作用:无论在水平方向(由近而远)还是在垂直方向(由下而上),碎屑颗粒由大变小。
28. 磨圆作用:碎屑在搬运途中相冲撞摩擦,颗粒形状逐渐圆化。
29. 流水和风的搬运都有明显的分选作用和磨圆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没有分选作用、磨圆作用。
30. 成岩作用的方式: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p118)31. 沉积岩矿物成分。
碎屑矿物:石英;黏土矿物:高岭石、铝土、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方解石、白云石。
32. 沉积岩的构造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化石。
33. 层理构造中,在一个层内的纹层(不能再分的微细层)比较平直,并于层面平行,称为水平层里34. 层面构造。
波痕,陡坡方向代表流水方向;干裂;食盐的晶体印痕和假象,这种层面构造常反映沉积当时的干燥环境。
35. 沉积碎屑岩:粉砂岩类;黏土盐类:页岩、泥岩36. 方解石属于石灰岩类。
37. 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因素。
38. 温度可以对于岩石产生的作用:一是发生重结晶作用,二是可以产生新的矿物,如红柱石、硅灰石。
39. 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新矿物: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
(会举例)40. 变质岩的构造中的片理构造:片麻构造、片状构造、千枚构造、板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从左向右,变质程度由浅入深。
41. 热接触变质作用举例:石灰石变成大理岩、泥质岩石变成红柱石。
42.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结晶晚期析出大量挥发成分和热液,通过交代作用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体和围岩的岩性和化学成分均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3. 交代作用:是挥发成分和热液进入岩石裂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原有矿物一边破坏,新的矿物一边形成,其结果是原有矿物逐渐为新的矿物所代替。
如形成矽卡岩。
(42、43会名词解释,貌似很重要)。
44. 红柱石角岩(p146我也不知为什么在书上划了这个。
)45. 整合接触: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不整合接触: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特点都有明显的侵蚀面和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
46. 褶曲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轴、转折端(p180看图)47. 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48. 玄武岩为柱状节理49. 张节理:岩石在张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
特征:产状不稳定,在岩石中延伸不深不远;多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没有擦痕,节理有时被矿脉所填充;在碎屑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沙粒和砾石,节理随之呈弯曲形状;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匀,很少密集成带;常平行出现,呈雁形式出现,有时沿着两组共轭呈X形的节理断开形成锯齿状张节理,称为追踪张节理。
50. 剪节理:岩石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节理。
特征: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较深;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镜面等;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碎屑岩颗粒或砾石,或切开结核、岩脉等;节理间距较小,常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密集成带;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现,或两组交叉,称“X节理”或“共轭节理”,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另一组发育较差。
(p198,此处为简答题)51. 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岩块叫上盘,位于以下的叫下盘。
52. 相对上升的岩块叫上升盘,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下降盘。
53. 上升盘可以是上盘,也可以是下盘,下降盘可以是下盘也可以是上盘。
(要分清这两组概念,会选择)54. 在推覆构造的上盘岩块中,由于差异侵蚀局部露出下盘的较新的原地岩块,这种构造叫做构造窗。
55. 由于强烈侵蚀,上盘的外来岩块只局部残留于较新的原地岩块上,这种构造称为飞来峰。
(会区分构造窗和飞来峰,概念不一定要知道,只要会区分即可)56.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
57. 地震烈度是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等级划分。
58.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于不同的地区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59. 板块构造学说(简答题,要点在60~70)60.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
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一是从东向西的运动。
到20世纪30年代,此一学说便逐渐消沉下去了。
6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学说——海底扩张说。
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征:一是地质现象的对称性,基岩风化程度有由浅逐渐变深的趋势,沉积层有由薄变厚的趋势;二是海底磁条带的对称性;三是沉积物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沉积物年龄从洋脊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
海底扩张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形成大洋中脊,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形成新的洋壳。
62. 20世纪60年代,大陆漂移学说复活。
63. 1967年,摩根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
64.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分为许多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板块”,板块内部是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
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活动,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
65.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66. 板块的的边界及其类型: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剪切型边界。
67. 拉张型边界: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68. 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或消亡带,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
69. 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铺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70. 大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线。
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
71. 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东非大裂谷正处于陆壳开始张裂,即大洋发展的胚胎期;红海和亚丁湾,是大洋发展的幼年期;大西洋正处于大洋发展的成年期;太平洋出于衰退期;地中海是终了期;喜马拉雅山脉,地缝合线的形迹。
72. 地质年代符号:第四纪Q;新近纪N;古近纪E;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震旦纪Z。
73. 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距今46亿年到36亿年,是缺乏确实资料可考的时代,是属于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
74. 在太古宙中、晚期形成了稳定的基底地块——陆核。
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大阶段的结束。
75. 元古宙,在岩层中广布蓝绿藻类的群体,经生物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综合体,常保存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从横剖面上看呈同心圆状、椭圆状等。
从纵剖面上看呈向上突起一摞碗,称作叠层石。
76. 中元古代晚期,出现了若干大规模稳定的古地台,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是陆壳构造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77. 晚震旦世时,后生动物大量出现,反映生物界的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