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训练一:并列式结构(整理精校版)

作文训练一:并列式结构(整理精校版)

作文训练一:并列式结构
作文辅导
0509 1540
一、并列式结构概况: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二、并列式作文模式:
1、分论点并列式
2、分论据并列式
三、分论点并列式
其结构如下:
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总结全文)
四:范文
分论点并列式范文:(话题细节)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

这自然没错。

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

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

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

正如此人所料,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胜负在战前的细节中其实已显露无遗。

细节可知兴衰。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

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

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

细节可现操守。

鲁迅先生在参加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装着子弹的恫吓信,大家都劝先生不要与会了,但先生义无反顾,执意要去。

先生临行前并无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顺手把房门银匙扔了。

先生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了。

而明末的洪承畴,兵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地要宁死不屈一样。

旧友范文程去看他回来后对多尔衮说:“他肯定不是一个死节之臣,我和他闲聊时,房梁上掉下一点灰絮落在衣服上,他赶忙弹掉了。

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肯舍掉性命吗?”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

弹落掉在衣服上的灰尘,只是很小的细节,但却反映出了深层次的问题,小中也有大。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五、素材积累(忍让)
1、引言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

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2、事实论据
张公艺以“忍”换长寿
唐朝张公艺活一百多岁。

他的长寿经验是一个“忍”字。

族人把他一生忍的事迹写成《张公百忍书》。

书中记有:“忍是大人之气量,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父子不忍失慈爱,兄弟不忍失爱敬,夫妻不忍失恩爱,朋友不忍失义气……”
张良忍得兵书
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张良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

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者取回鞋。

可那老者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跪着替他穿好。

老人一声未谢,只是笑笑就走了。

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和我会面。

”张良点头答应。

五日以后,天刚明,张良来到桥上,见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气地指责张良失信,与老人约会不应迟到,并说:“再过五日早点来。


五日后,鸡刚啼鸣,张良就到桥上,可老人已站在桥上等他。

老人转身就走,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日,这一回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

不久,老人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就会得到验证。

13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话,老人就走了。

天明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相传张良得此兵书,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

康熙隐忍除奸
康熙,即爱新觉罗?炫烨,清世祖第三子,他8岁登基。

大权落入鳌拜之手。

鳌拜专权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内。

康熙强忍怒火,暗下决心,等待时机。

平时装着贪于玩耍,不问朝政。

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

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表示诚意,目的是稳住对手,同时察看真情,探听虚实。

康熙经过数年的准备,看条件成熟,便把鳌拜诱进宫中,将鳌拜及其爪牙一网打尽。

此时康熙只有16岁。

司马迁腐刑之辱
天汉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

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

司马迁不作声。

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

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

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

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

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终于出狱。

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任命他为中书令。

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经常打仗。

吴王夫差的父亲死在越军的箭下,为了给父亲报仇,夫差苦练了二年多的兵,终于亲自率兵打败了越国军队。

越国国君勾践派大臣文种去向夫差求和,愿意投降;同时又遣人暗地贿赂夫差的大臣伯(pǐ)请他在夫差面前讲情。

结果夫差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到吴国做奴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zhǒng),自己带夫人到了吴国。

夫差让他们住在他父亲坟墓旁的石屋里,给他喂马。

勾践非常顺从,不但喂马,夫差坐车出门,他给夫差牵马;夫差病了,他亲自侍奉,非常周到。

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他们回越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怕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斗志,就用干柴草当褥子,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逢饭前,先尝尝苦胆的味道,还问自己“你忘记耻辱了吗?”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卧薪尝胆”。

勾践亲自参加耕种,他夫人织布,用以鼓舞百姓勤劳耕作;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好让自己的国家变成强国,不再受欺负。

此时的夫差骄傲极了。

勾践为了麻痹他,经常给他进贡财宝,还选了一个叫西施的绝色美人献给他。

夫差非常满意,对西施宠爱极了;而对勾践呢,完全丧失了警觉。

他手下的大将伍子胥屡次劝他,他不但不听,反而讨厌伍子胥,最后干脆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逼迫伍子胥自杀了。

又过了几年,越国暗中强大起来,勾践看时机成熟,就向吴国大举进攻,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这时才想起吴子胥的劝告,简直后悔极了。

他说“我没有脸去见吴子胥。

”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身亡了。

勾践的愿望实现了。

相关主题